索 引 号: | 1162042101391301xj/2025-00046 | 生成日期: | 2025-01-03 |
文 号: | 靖政办发〔2024〕117号 | 关键字: | 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单位 |
所属机构: |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机构: |
靖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靖远县黄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 ||||||||||||||||||||||||||||||||||||||||||||||||||||||||||||||||||||||||||||||||||||||||||||||||||||||||||||||||||||||||||||||||||||||||||||||
信息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1-03 15:09
浏览次数:
|
||||||||||||||||||||||||||||||||||||||||||||||||||||||||||||||||||||||||||||||||||||||||||||||||||||||||||||||||||||||||||||||||||||||||||||||
|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属各企事业单位,驻靖有关单位: 《靖远县黄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靖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2月13日 靖远县黄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 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甘肃省黄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甘城镇办发〔2024〕3号)部署要求,结合靖远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总面积5598.7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总人口50.36万人。2023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9.57亿元,同比增长7.4%,一二三次产业占比为40.89:26.77:32.3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694元、14481元,同比增长6%、7.9%。 (一)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乡品质有待提升。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县城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平方米,东湾镇大坝村入选省级“和美乡村”。但教育、养老、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广场、绿地、公园数量还未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县城发展为核心、北滩镇发展为次核心,支撑南北均衡发展,优化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二)农业实力稳步增长,产业支撑仍需强化。坚持以“工业强县、产业兴县”为主导,推动蔬菜、枸杞、文冠果等特色产业优质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53.01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77个,“甘味”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商标品牌19个,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但目前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需持续壮大。亟需加大提升优势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实现特色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变。 (三)县城引领作用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急需改善。持续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敷设给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43.15公里,改造老旧小区46个,沿黄旅游扶贫公路入选2023年陇原“最美农村路”。但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亟需找准定位、有序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提高县域综合承载能力。 二、主要目标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和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甘肃省“一核三带”和白银市“三地一极”发展格局,围绕靖远县“一核引领、两翼协同、五区联动”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全省农产品主产区示范县建设,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引领示范作用。 (一)发展定位 ---打造黄河上游美丽宜居之城。突出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文为魂,加快新城扩容提质、老城改造提升,进一步厚植“黄河明珠”新优势,建设充满活力、富有张力、独具魅力的美丽幸福黄河之城。 ---打造黄河上游高效农业示范区。突出黄河上游独特优势,以打造黄河上游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为支撑,积极融入白银市沿黄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知名品牌的新时代农业发展路子。 ---打造黄河上游城乡融合示范区。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北滩、五合等北部八乡镇为主发展寒旱农业、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在北湾、东湾等南部十乡镇发展沿黄高效农业、现代新型工业、休闲生态旅游业示范区,全面推进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建设思路 逐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实现市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按照“1166”的总体思路开展建设试点工作。 锚定1项任务:锚定黄河流域全省农产品主产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建设任务。 围绕1个思路:靖远县“一核引领、两翼协同、五区联动”发展思路(“一核引领”,即发挥县城的核心引领作用。“两翼协同”,即北部八乡镇以发展丝路寒旱农业、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为重点,南部十乡镇以发展沿黄高效农业、现代新型工业和休闲生态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为重点。“五区联动”,即打造黄河上游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新型工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 强化6项举措: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发展现代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安全绿色韧性城市;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加快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南北区域生态共建。 实现6个目标:县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有效延伸;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明显完善;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大幅提高;建成全省农产品主产区类型试点县;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经验和打造样板。 (三)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高质量完成农产品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任务。到2027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亿元。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城乡要素实现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人口要素和产业在县城中心合理集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高。 新型城镇化主要发展目标
三、试点任务(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城镇“零门槛”落户政策,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人员落户城镇,完善户籍管理便民服务,实现户籍业务“一网通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5%。(责任单位:县公安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2.保障进城落户农民权益。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合理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开展“两分两换”(即以把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把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置换村集体经济股份,以宅基地置换安置住房)为核心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发挥好土地的托底线保障作用。(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3.强化转移人口就业服务。依托靖远职专和即将建成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培育壮大“靖远杞农”“靖远蔬菜农艺工”等劳务品牌;依托县内企业持续开展有组织、定向化、技术型劳务输转,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4.保障随迁子女教育供给。科学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改扩建靖远六中、乌兰小学、西关小学等义务教育学校,逐年增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加快推进一中基础设施提升和四中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全面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责任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 5.优化县城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实施县医院、妇保健院病房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高效盘活中医院搬迁项目。到2027年,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5.5位(张)。(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 6.加强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逐步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向社区全覆盖,加快启用县示范性托育中心,新建居民小区全部按每千人口不少于5个托位的标准规划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到2027年,千人口托位数达到5个以上。(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县民政局;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 7.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对周转房以及企业公寓改造,到2027年,全县保障性租赁住房达到2500套左右。探索盘活易地搬迁安置区及棚户区改造存量住房,放宽限购条件,向乡村教师、医生、干部等群体进行配售,鼓励其主动落户城镇。(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投公司;配合单位: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健康局) (二)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1.打造一批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建设沿黄优质蔬菜、高扬程灌区高原夏菜、旱作农业高品质硒砂瓜种植示范区;推进枸杞高标准示范基地、枸杞绿色食品种植基地、10万亩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万亩朝天椒产业基地、特色供港蔬菜全产业链基地、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力争把三合省级农业示范园、刘川范窑设施农业产业园建设成省级设施瓜菜产业园,打造为西北地区蔬菜发展中心、北方城市冬春淡季蔬菜保供基地、甘肃省蔬菜产业化发展样板区。到2027年,全县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165万亩,瓜菜种植规模稳定在95万亩,设施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2.推动基本农田改良扩产。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沿黄乡镇推行小块变大田、分散变集中模式,高扬程灌区推行陡变缓、旱变水、宜机化模式,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万亩。到2027年,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9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2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3.持续壮大养殖业规模。推动牛羊产业集群化发展,调控生猪产能保障畜产品稳定供应,推进千头肉牛养殖、肉羊繁育养殖、生猪养殖、畜牧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到2027年畜禽饲养量达695万头(只),特色种养产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4.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滴灌、管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垄膜沟灌、地膜覆盖等综合节水技术,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大自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型沼气工程设备维修维护项目。到2027年,全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2。(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5.推动农业品牌擦亮叫响。依托靖远县肉羊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建设靖远县肉羊品牌,建设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示范区;以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为契机,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及商协会在天津市及其他东部城市建立“甘味·靖品”特色优质农产品体验馆,提高“靖远枸杞”“靖远旱砂西瓜”等地标产品品牌知名度。到2027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83个、“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3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达到21个。(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配套完善各级农贸市场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落实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督查检查制度,推出“认证杞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产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7.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利用开挖排碱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农业科技项目。到2027年,修复治理盐碱地2万亩,建成靖丰渠、永固渠、河靖等3个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县科技局、县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三)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 1.以刘川工业集中区为平台发展强农工业。以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靖和产业园为平台,大力招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蔬菜、枸杞、文冠果、中药材精深加工生产线和生猪肉羊分级分割、预制调理生产线,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打造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到202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家以上,在刘川工业集中区建成有色冶金、循环化工、稀土及新材料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吸纳就业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责任单位: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经合局) 2.以文化产业中心为载体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以靖乐渠为轴集景观、美食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中心,以怡园古城文化商业街为主体集休闲、文娱滨河集聚地。到2027年,县城“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驻足能力进一步增强,兰西城市群和兰白经济圈“后花园”的“虹吸效应”充分发挥。(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商务局、县文旅局;配合单位:县经合局) 3.以天陇互联网农贸市场为示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天陇互联网农贸市场打造集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生产技术、产销对接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依托金三角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和现有商贸实体,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打造“实体+电商+物流”三位一体新零售业态,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渠道。到2027年,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5户以上。(责任单位:县农投公司、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配合单位:县人社局) (四)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安全绿色韧性城市 1.建设舒适便利宜居城市。实施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及水、气、暖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统筹推进小街小巷、背街背巷综合治理,配套建设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建设靖远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5G技术在城市管理上的应用实施。到2027年,完成人民东路、东街、东关3个社区15栋老旧居民楼改造。(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工信局;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商贸物流网”。推进国道109、341及省道35景礼高速、兰州经济圈环线靖远段建设,持续优化县城主干道路,有序实施自然村组道路硬化,推动城乡道路成环成网、外快内畅;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构建以县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为支撑的配送网络,畅通农产品批发零售、冷链物流、电商营销供应链。(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商务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3.建设安全绿色韧性城市。持续开展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普查,编制城市安全风险清单,推动城乡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防灾培训教育基地、防汛抗旱和地震应急物资库、人防工程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县应急局、县住建局;配合单位:乌兰镇、县发展改革局) (五)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1.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与天津市和平区、中铝集团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202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9800元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2.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确保高质量完成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提升任务。到2027年,建成12个省市县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78个省市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3.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技术服务、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六)加快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南北区域生态共建 1.打造永久安澜的黄河生态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城乡大环境绿化、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等项目,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沿黄生态廊道。到2027年,林草覆盖率达到3.34%,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3.87%。(责任单位:县林草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 2.打造绚丽多彩的黄河风情带。以兰白两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将水岸三合、平堡古镇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串联在兰白旅游大环线上,形成贯通上下游、独具乡土味的沿黄乡村旅游线,力争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25%。(责任单位:县文旅局;配合单位:各乡镇) 3.打造生机勃发的黄河经济带。加力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布局发展新型储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绿色产业;积极推进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实施文冠果特色产业融合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业态,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林草局;配合单位:各乡镇、县工信局) 四、保障措施(一)靠实工作责任。坚持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乡镇和部门抓落实,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试点任务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把任务落实到岗、责任落实到人,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二)强化项目支撑。围绕上级资金投向和政策支持方向,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精准补齐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短板,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三)做好协同配合。建立黄河流域靖远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开展督查调度、指标动态监测、跟踪分析和总结评估,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