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的秦腔艺术

秦腔起源自中国古代渭河流域,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是一门古老的戏剧艺术。靖远的秦腔艺术,传入年代较早。据史料记载,明朝穆宗隆庆年间,靖远县境北部黄河古渡小口子附近的哈思堡,曾为古丝绸之路来往商旅休整歇脚之地,旅馆林立,客商云集。这里建有两处大戏台,而过往者多为山陕商户,所以经常演出秦腔、晋剧等节目,以解除客商旅途中的劳累和寂寞,活跃文化生活。由此可知,秦腔艺术在靖远的流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秦腔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再现历史情景,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传播文化知识,从而达到惩恶扬善、教化民俗的积极作用,得以深受民众欢迎。尤其对作为山陕移民后裔的大多数靖远人来说,人们对秦腔的钟爱更是程度有加,因此也促进了秦腔艺术在当地的继承与传播。秦腔剧目多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种类繁多,仅在靖远流行的秦腔剧目就有一百余种。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县城西关原老君庙保存的清仁宗嘉庆年间巨型铁钟上,就铸有当时演出的秦腔剧目一百多个。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年),靖远的秦腔艺人组建成立了“福善班”秦腔社,并制作有服装道具齐备的城隍庙戏箱,在老艺人张七的带领下,到城乡各地赶庙会,演出秦腔大戏。中华民国初年(1912年),“福善班”在城隍庙东西两侧修建了专供演员排练的戏房,配备新旧两套戏箱,除了继续赶庙会演出外,还以卖戏维持生计。“福善班”秦腔社是靖远最早成立的专门戏班,可视为靖远专业剧团的鼻祖。当时,驰名陕西的秦腔艺人高天喜、李景辛、李招才等也活跃在靖远秦腔艺术圈内,与本地艺人白云贵一起切磋交流,为靖远培养出一批秦腔演员。在“福善班”以及后来出现的其他一些戏班的影响下,靖远城乡逐渐形成了节日和庙会期间唱大戏的习惯,这种风俗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民国10年(1921年)甘肃放开烟禁以后,靖远成为省内外有名的大烟主产区,每年夏秋烟膏收割之际,外地烟商云集靖远,人流如织,摩肩接踵。适逢唱大戏的最佳时机,陕西一带的秦腔名演员随即来到靖远,其中有田德年的“民乐社”、刘毓中的“新声社”、高俊的“通渭班”等剧社,以及郗德育(人称麻子红)、王文鹏、牛百顺、李正文、苏牖民、耿忠义、崔晓钟、刘金禄、丁振华等甘陕名家汇聚一堂,纷纷登台献艺,秦腔大戏一时间演红靖远城乡。

由于遭受民国18年(1929年)特大旱灾,靖远的秦腔戏班被迫解散,秦腔戏剧停演时间长达4年。直至1933年靖远县敷文小学举办校庆活动,排练演出秦腔折子戏节目,秦腔艺术表演自此恢复。抗日战争期间,当地学校排演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秦腔戏曲,“靖远抗战剧团”也于1940年成立,演出爱国秦腔剧目,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6年至1947年,驻守靖远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附属“海啸秦剧团”时有秦腔剧目在当地公演,主要演员有袁天霖、王正端、萧正惠、牛利民等,演出剧目以历史题材戏剧为主。1950年1月,当地秦腔艺术名人何清海、丁振华牵头组建成立“靖远人民剧社”。1955年“靖丰剧团”成立,1958年更名为“靖远秦剧团”,1962年解散。1978年11月,“靖远县秦剧团”恢复成立,排练演出传统剧目,还自编排演了《胭脂》、《英雄胆》、《新三击掌》、《梨花狱》等剧目,深入乡村为群众演出,并外出参加省、地(市)戏曲调演,获得多项奖励。

秦腔戏剧艺术的传承在靖远历史悠久,好家和懂家也很多,因而对表演者的一招一式都要求严格。尤其是被称为“老行家”的爱好者,见过大戏场,外地人素有“靖远台口硬”之说,表演者如果没有真功夫可是不敢轻易上台的。但是,靖远观众对秦腔名家艺人却格外看重。即便是陕西来的秦腔小剧班,都觉得靖远好扎脚。1986年,陕西名家李爱琴来靖远公演《周仁回府》,数万观众自乡下涌进县城,期望一睹名家风采。全场表演结束后,观众掌声不息,无人退场,直到李爱琴卸装后走到前台与大家见面,靖远人对秦腔艺术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亦足见秦腔艺术在靖远民间有着何等深厚的生存基础。

秦腔艺术在靖远的继承发展,也培养造就了不少的秦剧表演艺术家和名演员。他们或走出靖远,走向更高的艺术领域。或扎根靖远大地,为弘扬秦腔艺术而默默地实现着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被誉为“秦腔女强人”的兰州秦剧团著名演员杨金凤,在民国32年(1943年)赴兰州众英社演出《阴阳河》、《汾河湾》两场戏后一时走红,享誉省城。甘肃省陇剧院演员雷通霞,曾获得“第十六届戏剧梅花奖”、“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等多项大奖。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展学昌行腔自如,浑厚有力,以《祭灵》、《五郎出家》为代表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享誉西北秦腔艺术界的谭建勋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戏曲小品大赛一等奖”等全国奖励,代表剧目有《周仁回府》、《赵氏孤儿》、《打镇台》、《放饭》、《斩姚期》等。秦腔表演艺术的后起之秀秦小凤,曾获得“中国第二届秦腔艺术一等奖”等表演大奖,成为新时期靖远县秦剧团的领军人物。

在靖远,秦腔自乐班也是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一种表演形式。每逢节日喜庆,爱好者们便聚集一起,即兴表演,为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如今在靖远农村,几乎每个地方都修建有用来唱戏的舞台,县秦剧团也经常下乡巡回演出,不仅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而且还推动了秦腔戏剧在农村的普及,使秦腔艺术这门国粹日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秦腔艺术在靖远后继有人,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