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归义羌王金印

晋归义羌王金印

1939年8月的一天,靖远县大芦乡中沙沟的农民赵仁普,偶然拾获一枚金印,大小如麻将,外形呈长方体,驼纽金质,阳文篆字,其上刻有“晋归义羌王”字样。这就是靖远出土的稀世珍品——晋归义羌王金印,属国家一级文物,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我国晋代封王者,多用驼纽金质印,但是归义羌王其人其事,已无从考证。今天,人们只能简单地推断,此印为两晋时期晋王赠给羌族首领的官印而已,不知何故遗失在这里,后来被无意发现。

古代的印章大都由其所有者随身携带,或者佩于腰间,或者系于手臂,因而在印章顶部钻有圆孔,以便用绳子穿系。随着人们爱好的不同,有的人在印章顶部铸制或雕刻简单的装饰,于是印纽便由此而来。

驼纽多见于东汉至两晋十六国时期颁发的少数民族官印,东汉时驼纽较为写实,驼的五官及毛发铸刻清晰,易于辨认,但魏晋时期的驼纽,则变得造型简单。印文形式承袭西汉宣帝以来的传统,在赠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之首,署上“汉”或“晋”字,下为民族名,并在民族名的前后加上“归义”二字,又常以驼纽作为这种印的基本钮式。所谓“归义”,则是汉晋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

印章不仅是持信之物,更主要的是作为权力的象征。汉代即有官印制度,而且对玺印的文字数以及官职名称,特别是对印的材料、绶带、纽制都作了规定。以铜为材料铸制雕刻的印章称为铜印,铜印有青铜、红铜、黄铜、鎏金铜等不同铜质之分。宋以前的印章绝大多数为铜印,主要分成官印、私印两大类,若再细分则还有殉葬印、宗教印及烙物印等杂用印。以金为材料铸制雕刻的印章称为金印,银质浇铸雕刻的印章称为银印。金银是贵重金属,故金银印章不是普通人所能使用的。

从纽式上说,官印既经历了由简向繁的过渡,又经历了由繁趋简的演变。初始为鼻纽和瓦纽,印的体积小重量轻,可以穿系绳索,便于携带。后来为龙虎龟狮蛇驼马牛等多种纽式,少数民族官印多为驼纽。

根据印学资料,汉朝已有授给羌人首领的“汉归义羌长”印,该印系铜质,出土于新疆。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许多颁给羌民族的印,这类印系凿印,奇崛率真,不拘一格。甘肃省西和县曾出土跪羊式单孔纽“晋归义羌侯”印和“晋归义氐王”印,研究者认为这些金印是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后颁发给甘肃西和、礼县一带的羌族或氐族部落酋长的,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靖远发现的“晋归义羌王”金印,估计与上述印章同出一辙。羌是对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称谓,泛指西部游牧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西北自古就是羌民生生不息的土地,南北朝以前也是羌民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但有关归义羌王的历史目前仍然无从考证,这不能不说是靖远文物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研究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