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境内的长城及烽燧
据考古调查表明,甘肃境内最早的长城及烽燧为战国时期秦昭王时所筑,长城的起筑点在今临洮县,战国秦长城共经过甘肃的5个县份,过境长度达800公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其疆域不断拓展,西部边境到达永靖、兰州、榆中、皋兰、靖远一带,同时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复。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秦始皇时所筑长城,沿洮河东岸行经岷县、临洮、永靖等县,洮河汇入黄河后,长城沿黄河南岸东行经兰州、皋兰、靖远,最后进入宁夏,又经河套地区,在山西境内与燕长城相接,过燕山绵延至辽东。
西汉建立初期,对秦始皇长城加以维修。到了汉武帝时期,针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以及丝绸之路的凿空,为保证丝路的安全畅通,将其战略重点放在河西地区,甘肃河西地区的汉长城就是这样分段筑成的。除了绵延不绝的长城防线外,还修筑了一系列的烽燧警戒线,称为“列亭障”、“筑塞”,其主要功能是边地警备,墩堠相望,烽燧示警,成为长城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大力修筑长城,除了军事防御之外,在西部的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畅通等作用。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惜耗费巨大国力修筑长城。其后,在明王朝统治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对长城的修筑以及长城防务的加固,几乎没有停止过。明代修筑在关隘要地的长城,改土筑为砖砌,而且将长城与全国各地的城防、关隘、都司、卫所连在一起,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甘肃境内的明长城保存较完整,其遗址西起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跨越黄河,在靖远县境沿黄河南岸延伸,直到黑山峡,出峡口进入宁夏,再向东进入陕西、山西、河北而东抵山海关,这就是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横跨甘肃全境,总长约三千里。当时为防御蒙古部落南下,还自下马关(今属宁夏)至兰州,再由兰州到武威,修筑了一条长达五百公里的“边墙”(明代称长城为边墙),构成保护兰州安全的人工屏障。靖远境内现存长城遗址,即为明代所筑。
靖远明长城遗址在县境北部,地处双龙乡仁和村以西约2公里的北城滩古城东西山上,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城垣已经残破,高2~7米,宽5~6米,断面夯土层清晰可见,夯土层厚12~14厘米,山势奇险,易守难攻。烽燧筑于长城南端制高点三层石台阶上,墩台底距最下层台阶边沿4.7米,台阶系碎石片砌成,最下一层边沿砌有整齐排列的卵石层,烽燧成四棱台形,底台边长为15.5米,上台边长5米,系石块垒砌,中间填土筑成,有的石块还有火灼的痕迹。其中的一长方形穿孔石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厚10厘米,孔径10厘米,同时还发现夹粗砂黑陶片和碎瓷片。
山下是北城滩唐城古址,北面为黄河古渡口——北卜古渡。汉代这里成为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北卜古渡在汉唐时期是靖远境内黄河上最为繁忙的渡口,此处曾出土很多陶器、古盆罐碎片、瓦片、古钱币等唐代文物,城北曾发现汉墓数十处及唐代墓葬群,后遭破坏,被夷为平地。
烽燧又称烽火台,用以传递军情。明代的烽燧,星罗棋布,墩台相望,当出现敌情时,白天在台上燃烟,夜晚明火示意以传递信息,在长城沿线和关城附近均根据需要而修筑,多建于高山顶、易于了望的主阜和道路折转处。
靖远境内的烽燧遗址,分布在黄河沿岸,自平堡到永新一带有烽燧数十座。平堡乡有一处地名边墙堡,兴隆大庙村有一处地名叫边墙湾,皆为黄河沿岸的长城烽燧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