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禧与彭泽

冯禧与彭泽

康熙《重纂靖远卫志》中保存了一篇题为《芦沟别意序》的序文,文笔精练,读起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而其中饱含着的真情流露,不禁令人钦羡赞叹。

这篇序为明代著名人物彭泽所作,作者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记述了与友人冯禧之间互相交往的感人故事,以及因此建立的深厚情谊。

彭泽,原名庸,字济物,号辛庵,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在兰州出生。外祖父段坚,段氏为金城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彭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刻苦用功,勤奋读书。冯禧,字景福,明代靖虏卫人,甘贫好学,孝心笃诚,儒雅宽怀,珍重友情。两人虽心慕已久,可是无缘会面,后来参加乡试不期而遇,便结下了至死不渝的友情,成为莫逆之交。

冯禧自幼聪敏好学,勤奋不辍,志向远大,即使父母也不能阻止他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少年时期,补为卫庠弟子,深受卫庠教授陈孟佐的器重。后来,陈孟佐被延聘到甘州、凤翔等地传授学业,冯禧一直跟随左右,不畏路途千里之遥,背着干粮徒步行走,从不言旅行艰苦。由于他学识渊博,道德品质高尚,受到家乡民众的尊重和厚爱,当地有德行的年长者皆喜欢和他交朋友,立志求学的青少年更是乐于做他的弟子。

也就在那个时候,年轻的彭泽从兰州游学来到靖虏卫,寓居法泉寺达三年之久,励志潜心苦读,学业颇为丰硕,期间多有创作,流传至今的名作有《东山八景》、《爱日轩赋》、《仙堤赋》等。彭泽与当时任靖虏卫指挥使的陈善将军友情深厚,堪称至交。对冯禧的为人和学问仰慕已久,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机会相见,离开靖虏卫时觉得留下了遗憾。

明代成化十九年(1483年),冯禧参加癸卯科乡试,在西安与同来参加考试的彭泽结识,二人一见如故,互以知己相称。乡试结束后,彭泽考取了举人而入国子监学习,冯禧则因多年乡试不第,也被推荐入国子监学习,二人自此成为同窗。可是开学仅十多天,冯禧就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便决定辞学奔丧。按照当时的规定,入国子监读书必须满两个月时间后,才允许请假省亲,否则就按弃学对待,不复录取。彭泽好言相劝,让冯禧再三考虑,说道:“还是等时间够了再回家吧,否则失去这样的机会,就永远也不会有了!”冯禧泪流满面地回答:“难道世间有抱着终身的悔恨,而衣着冠冕地去当官的人吗?”彭泽看到他态度十分坚决,心中暗暗赞许,便不再说什么,只好送他走上回家的路。当时,不论在西安还是靖虏卫,人们对冯禧的这个举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冯禧为父亲办完丧事后,便不再思谋仕途有就,遂于靖虏卫地打拉池开馆授徒,以教书为业。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彭泽从国子监毕业后自西安返回兰州,经过靖远干盐池时,由于长途跋涉,一路劳顿,加之风吹雨淋,得了伤寒,一病不起。得知冯禧正在此地教书的消息后,彭泽挺着病弱的身体找到学馆,未料他乡故知再遇,却是这般情形。冯禧见状,赶忙迎上前去,将彭泽搀扶到了自己的住室,给他熬汤喂药,精心疗养。

可是数日后,彭泽的病情愈益加重,时而昏迷不醒,时而胡言乱语,身体忽冷忽热,大小便失禁。冯禧请来当地的医生为其诊治,服药后彭泽的病情依然如故,丝毫不见有好转的现象。有一次,彭泽夜间高烧不止,任何办法都不能使其体温降下来,情状危急,冯禧只好连夜骑驴到靖虏卫城去请一位名医。

到名医家时天尚未亮,冯禧敲了半天门才得进去。医生一来年纪大了,二来看到天色尚早,本来不想去,但又奈不下冯禧的面子,于是传出话来说:“你先去店房歇一歇,待天明吃过早饭再走吧!”冯禧看看天色,按照医生的说法还得一个多时辰才能动身,而彭泽的病情不容迟缓,他心急如焚,一步跨进医生的住室,扑通一声跪在了医生的床前说:“请大夫能够理解景福救友的心情,还望尽快动身。”医生看到靖虏卫的名士冯禧跪在了自己的面前,便不能再推托,只好立即起身随冯禧前往打拉池为彭泽治病。

这位老名医为彭泽诊断后说:“此人得了重伤寒,非常严重,我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冯禧听后流泪说:“金城彭辛庵是我的同窗知己,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人才,为了国家不失去一个栋梁之才,也为了我冯景福不失去一位良友,还望先生竭力相救,让我倾家荡产、做牛做马也在所不惜!”医生被冯禧的真诚所打动,精心调配了可服十多天的药,临行前告诉冯禧:“如果这几付药吃下去病情好转,那么就再来找我。如果不见效果,就是神仙也无回天之术了!”连续几天,彭泽一直如故,冯禧总是守在旁边,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由于彭泽大小便失禁,房间里污秽不堪,味道难闻。尤其到了晚上,彭泽说着十分吓人的胡话,仿佛鬼怪就在眼前一样恐怖。而且,每天早晚都有鸱鸺叫着在房前屋后盘旋,似乎在暗示着什么。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将近十天,彭泽才慢慢地恢复了知觉,病情似有回转之象。冯禧尽管身心劳累,疲惫不堪,但看到这种情况后很是兴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又赶往卫城请大夫开药去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彭泽的病情好转了,但四肢酸软,不能行动,伤寒的各种症状依然存在。冯禧依然如故,悉心照顾,与彭泽同睡在一张床上,从不嫌弃。为了随时照顾彭泽,冯禧一直和衣而睡,在数月的时间里,冯禧对彭泽的精心护理和关爱倍至,就是父母兄弟也难以做到。彭泽病好以后,拜谢冯禧的救命之恩。冯禧说:“你为什么要感谢我呢?我首先是以道义为重,其次又以国家为重,因此才全力抢救你。我的目的是希望你以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竭尽全力报效国家,多为苍生谋利益罢了,怎么能要求你报答我个人呢?”彭泽感悟到冯禧胸怀的博大和品质的高尚,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清正廉洁、为民分忧的好官。

果然,彭泽不负冯禧的一片苦心,于弘治三年(1490年)考中庚戌科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之职。由于他才能出众,办事果敢,公正无私,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徽州知府、浙江按察司副使、河南按察使、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所过之处,政绩显著,百姓立了不少去思碑。正德九年(1514年),彭泽任川陕总督,后又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弘治九年(1496年),彭泽省亲路过靖远时拜访了冯禧,屈膝长谈,尽述旧情,离别之际,百感交集,遂咏诗赋词相赠,并做《芦沟别意序》,在诗词中真挚地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冯禧高风亮节的赞颂。

冯禧与彭泽,一个民间书生,一个朝廷重臣,但他们的交情,不失为一段佳话,他们的求学精神和处世之道,堪称士林楷模。

附彭泽诗二首:

别冯景福

其一

一段英奇未易降,十年灯火足蓬窗。

分明胸次罗星斗,珍重关西父母邦。

其二

双鱼屡见报平安,两地开缄着眼看。

过失相观德相劝,皋兰端的赖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