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将军路瑛和吴瑛

明代将军路瑛和吴瑛

明朝时期,靖远大地上相继涌现出众多的文武人才。他们职守一方,造福黎民,屡建功勋。名垂史册者,代不乏人,被誉为“二瑛”的路瑛和吴瑛便列在其中。

路瑛,字天球,生卒年月不详。祖籍苏州,后迁徙山东泰安。其曾祖父路贵于正统二年(1437年)调任靖虏卫指挥同知,遂举家迁居落户。路瑛祖父路昭,袭父职任指挥同知,后升任都指挥使,授怀远将军。路瑛父路经笃志好学,但五次参加乡试不第,后承袭世职任靖虏卫指挥使,廉洁奉公,享年四十一岁而卒。

路瑛二十岁时,袭世职任靖虏卫守备。正德九年(1514年),因功升任宁夏中卫西协参谋,继任宁夏副将,署都督佥事。每到冬令时节,北元鞑靼部便踏冰渡河,屡屡入侵明朝边界,路瑛率勇士冲锋陷阵,英勇作战,斩杀或擒获敌方人数颇多,军中称为“路刀手”。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二十六日,明武宗颁旨御赐,制谕:“署都督佥事路瑛,今命尔挂征西将军印,充总兵官,与副总兵一同镇守宁夏地,修筑城池,操练兵马,遇贼相抗战守,其副参等官照旧协守,所统官军悉听节制,如制奉行”,路瑛奉命驻守宁夏。路瑛深受母亲教诲,珍爱士卒,同甘共苦,士兵为之感动,皆奋勇作战,多次获胜,边境因此安定。

在任靖虏卫守备期间,路瑛倡议并捐献俸禄,重修明伦堂等宫殿,修建揆文、奋威斋,振武兴文。遇到灾年,路瑛常亲自从外地买入粮食,赈济家乡受灾民众。升任宁夏总兵后,路瑛回故里省亲,适逢境内祖厉河洪水暴涨,冲毁城墙、道路等,便捐资率众治水,疏通河道,使祖厉河改道经红嘴子向北汇入黄河,解除卫城居民世代涉祖厉河取黄河水饮用的困难,根治靖虏卫城隐患,使乡亲众人受益。

吴瑛,字光霁,号松山,弘治十一年(1498年)生,出身武功门第,祖籍湖广汉阳。曾祖吴骥、祖父吴铎皆承袭世职,镇守边防。父吴淮,生子四人,吴瑛为长子。正德六年(1511年),吴瑛不幸失怙,全赖其母马氏艰难抚育,自幼秉承母训,养成了刚强坚毅的性格,发奋读书,吃苦耐劳,友爱兄弟,亲善乡邻。

吴瑛初袭父职,任靖虏卫指挥签事,后经御史大夫王绅推荐,任固原守备。嘉靖十三年(1534年),北元蒙古吉囊部拥众十万余人,屯兵贺兰山,南下进犯安定、会宁等地,吴瑛随总兵刘文出兵迎敌,于灵州大败入侵之敌。总制三边尚书唐龙以大捷之功上奏明廷,擢任吴瑛为延绥游击,其后不久再升任延绥参将。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吉囊部入犯凉州、庄浪两地,先后被副将王辅、总兵姜奭击退。接着大举入侵黄河以东的固原、延绥等地,明廷命右都御史刘天和率部拒敌。刘天和识破吉囊阴谋,密令副将白爵与参将吴瑛带兵埋伏,伺机迎敌,大败吉囊军,其残部远遁。吴瑛因功升任总兵官,仍然镇守延绥。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蒙古俺答部三万人马入侵绥德,游击张鹏带兵迎敌,吴瑛闻讯后率部增援,迫使来犯之敌败北而走。但由于明廷偏信巡按御史殷学奏书,吴瑛与总督杨守礼等蒙冤入狱。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平反,吴瑛官复原职,加署都督佥事,后升任都督同知。嘉靖三十年(1551年),蒙古俺答部屡犯辽东,吴瑛改任辽东总兵官,顺天都督府同知。吴瑛到任之际,适逢外患不息,加之天灾,民不聊生,遂开仓运粮,赈济饥民。为恢复生产,又率军屯戍,垦田种粮,训练士卒,御敌守边,与兵民同甘苦,深受爱戴。三十二年(1553年),吴瑛出任云中(今山西大同)总兵。三十五年(1556年),奉旨就任狼山(今河北怀来)提督,虽年近花甲,但雄风不减。三十九年(1560年),留任都督府签事,兼镇辽左。四十年(1561年),以年迈有病之由告归故里,居于卫城内东大街府第。隆庆三年(1569年),吴瑛卒,享年七十一岁。

吴瑛辞世后,明廷追封吴瑛及其三代先祖为荣禄大夫。为颂扬其功勋,曾在卫城东大街建立名将牌坊一座,雕梁画栋,上书“河西名将,四代一品”大字,为兵部尚书彭泽所题。此牌坊一直保存至1944年,因建靖远县救济院而被拆除。

吴瑛的三个胞弟,吴瑾历任靖虏卫左所副千户、文县守备,倡议创修永安堡,吴琇以军功授昭信校尉,吴瑶初学文化,后习武功,亦投笔从戎。吴瑛侍奉母亲至为孝敬,唯母命是从,靖远民间有吴瑛为母疗疾而割股剜肉的故事,作为佳话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