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率教与赵光瑞

赵率教与赵光瑞

赵率教,字希先,号明善,生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少时聪慧,年龄稍长更加嗜好读书,习文练武,韬略娴熟,足智多谋,堪称奇才。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进士,被任用为甘州都司,后因建立军功擢升碾伯营游击、靖虏卫参将。适逢灾年,出粟救济百姓,受到民众赞誉。

数年后,赵率教被督抚推荐为署下马关参将,又充任镇靖参将、延绥参将,虽然屡立战功,但因故被弹劾,遂罢官还乡。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立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挥师进攻明朝辽东重镇抚顺,明军惨败。明廷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开往辽东与清兵作战。赵率教跟随叔祖赵梦麟所在的明军主力部队东征,英勇作战,多次立功,升为副总兵。但在战争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以明军的最后失败而告终,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皆战死,明军向北溃退。

天启元年(1621年),明廷以兵败潜逃之名处决了不少将士,赵率教因作战勇敢而幸免死罪。后来又率家丁复从战事,招抚流亡民众,选择年壮者从军,安民耕田,屯边戍守。天启四年(1624年)因功升任都督佥事,授总兵衔。天启六年(1626年),蒙古军乘机入寇,被赵率教带兵击退,朝廷擢升其为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向朝廷建议,修筑锦州、大凌河、中左所三座城池,以图恢复失地。赵率教移兵驻守锦州,加授左都督。同年五月,清兵合围锦州,赵率教率部坚守城池二十四天,以炮火击退清兵,解锦州之围,朝廷赐封其为太子少傅,世袭锦衣千户。

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赵率教奉命移军镇守永平,兼辖蓟县,统领八路兵马。九月,又奉命驻守山海关,授平辽将军。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南下,赵率教率部急驰增援,连续行军三昼夜,抵达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西北),因总兵朱国彦拒其入城,遂带领疲惫之旅继续向西行军。十一月四日,赵率教部与清兵激战于遵化,因敌众我寡,虽全力奋战,不能退敌。激战中,赵率教身中流矢阵亡,所属将士全部战殁。崇祯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追封赵率教为太子太师,并令立祠堂祭祀。

赵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著有《复辽私议》、《平辽奏稿》、《挥尘兵谈》、《投戈随笔》等手稿。

赵光瑞,字虹州,赵率教弟率伦之子,清兴安镇总兵、都督同知。赵光瑞七岁时母亲病故,继母待其如同亲生,因而与继母感情至深,凡事皆听从继母之命。明崇祯八年(1635年)袭任靖虏卫指挥,操守清廉。不久被授予宁夏都司,每日必读兵书。崇祯十三年(1640年)升任汉羌营副将,随兵出征河南。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李自成起义军交战中兵败被俘获,伺机逃身后回家侍奉母亲。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经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多次征召,赵光瑞再次从军,仍然授任汉羌营副将。顺治五年(1648年),赵光瑞驻守洮阳(今临泽),适逢河西回民首领米喇印、丁国栋起事,率部与米、丁反清军先后战于广武、梅川等地。后来,又会同靖逆侯张勇等合围甘州,米喇印打开城门投降。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镶率兵反清攻陷蒲州,赵光瑞为先锋于同年八月攻克蒲州,平定山西。顺治七年(1650年),与刘宏才交战,缴获黄金万余两,不为所动,尽皆充入军饷,受到朝廷嘉奖。顺治八年(1651年),赵光瑞任兴安镇总兵,率领兵民耕田种粮,渡过饥馑之年。顺治九年(1652年),赵光瑞升任都督同知,率军南下湖北,与李自成残部郝摇旗、刘二虎部作战。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自成余部数万人进攻白土关,赵光瑞率轻骑数百人疾驰迎战,因众寡悬殊被围困。虽经多次突围未能成功,士卒伤亡惨重。赵光瑞仰天喟叹:“我自投军带兵以来,参加大战十一次,经历小战无数,未曾受到挫折,今天如此惨败,我还有什么面目苟活人世。顾念家中老母虽然在世,但有孙儿陪伴,侍奉她终享天年,我也就没有任何牵挂了!”语毕,拔剑自刎,时年三十九岁。

赵率教、赵光瑞叔侄虽身处二朝,但同为都督,一生戎马,为国尽忠,不惜殒身,堪称一门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