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2101391301xj/2024-00015 | 生成日期: | 2024-10-14 |
文 号: | 关键字: | 甘肃,建设,发展,产业,经济 | |
所属机构: |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机构: |
甘肃“十五五”规划建议:发挥“绿能智算”和“知识数据”新优势,实施全域数智化转型和产业精益化创新战略,建设中国西部新质生产力强省 | |
信息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10-14 16:15
浏览次数:
|
|
|
|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安全战略要地,民族复兴黄金宝地。十四五期间,围绕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大行动,着力做好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的“五量”文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亮眼成绩。 随着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世界正站在通往绿色数智经济社会,即新新经济的新起点。新新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是:A(AI技术及其应用)=B(大数据Big Data)+C(大算力Computing Power)+D(深度学习大模型Deep Learning)+E(大知识Endogenous knowledge base),并且呈现很强的规模效应、涌现效应和集聚效应。就是说,算力越强,数据越多,知识越多,场景越多,任务越多,AI模型就越智能,绿智经济的效益就越好。在这四个要素中,甘肃具有绝佳的要素禀赋组合优势。我们有独特的风光电储资源优势,可以转化成为绿色算力优势;我们有非常多样化的地形地貌、生态格局、矿产资源、通道流量、民族宗教、风土人情,可以转化成为数据优势;我们有民族医药、文化遗产、节水用水、生态保护以及兰州大学、一院三所为载体的本地知识优势,可以建设成为现代知识图谱。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信社会的协同作用,积极谋划建设行业大模型、城市大模型和县域大模型,就很有可能把甘肃建设成为绿色数智经济高地,走出一条甘肃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 十五五期间,甘肃应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和地方知识优势,抓住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积极布局智能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实施全域数智化转型和产业精益化创新战略,大胆探索中国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模式,努力建成国家绿色新能源走廊、智能算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走廊、实景三维经济走廊、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和世界文化遗产数字治理中心,打造中国西部新质生产力强省! 一、将绿色能源优势转化为智能算力优势,将甘肃建设成为国家绿色新能源走廊、智能算力走廊、实景三维经济走廊和人工智能产业走廊。 1、建设国家绿色新能源走廊和智能算力走廊。甘肃是风光资源大省和新能源产业大省。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600万千瓦,预计“十五五”末突破1.3亿千瓦,这个规模接近6个三峡电站。目前也规划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数据中心和临夏数据中心。未来应做好电力网和算力网“双网”融合文章,在大力发展绿电外送的同时,积极利用优质廉价的绿色能源,规划建设一主(兰州智算中心)、三副(酒泉、庆阳、临夏副中心)、多点(区县市微智算中心)的全域智能算力网,加大对智能算力密集型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把甘肃建设成为国家绿色新能源走廊和智能算力走廊。 2、建设实景三维经济走廊。发挥中科院西北分院和兰州大学地学学科优势,结合“实景三维中国”建设部署,加快建设“实景三维甘肃”,试验建设“实景三维丝绸之路”,打造数智甘肃的数字底座和,赋能甘肃低空经济、数字文旅经济、数字生态经济和数字物流经济等实景三维经济发展,把甘肃建设成为国家实景三维经济走廊。 3、建设人工智能产业走廊。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和实景三维基础设施为支撑,积极发展算力密集的人工智能产业。加快甘肃省数字治理立法工作,制定十五五全域数字化转型规划,开展公共数据特许经营制、个人数据信托制等数据治理试点。在引进通用大模型和基础大模型企业的同时,根据各地市和各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发展城市大模型、区县市大模型、行业或领域大模型。积极开展区县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针对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五大类区县市的特点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推动全省86个县市区全域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X行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收缩和财政压力等发展难题,推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挖掘地方知识潜力,实施精益创新战略,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替代人的脑力和算力,但是不能替代人的经历、经验和知识。只有把人的经验知识和海量数据资料同时“喂”给大模型,才能得到可预期的计算结果。千百年来,甘肃人民长期生活在甘肃这片具有独特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土地上,积淀了非常丰富、独特而有价值的地方知识,如民族生物医药、节水保水、用风用光、防沙固沙等方面的知识。采取现代的知识图谱技术和大模型技术,深度挖掘利用这些地方知识,推动地方知识和传统知识的现代化、数字化和产业化,是甘肃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建设西部国际医学中心,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甘肃是中国传统医学发源地,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均成书于甘肃。甘肃是中国道地药材的主产区和集散地,中药材种植量、加工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研制的国内首台碳离子治疗系统是消灭癌细胞的“国之重器”,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重离子临床治疗技术的国家。因此,建议借鉴美国休斯敦建设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产业聚集地——德州医疗中心(简称TMC)等经验,十五五期间规划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医学中心,以重离子超大型装置和中医药知识库、中医药大模型等基础设施,包括医院、研究机构、医学院等在内的医疗健康生态系统和现代中药藏药产业集群。 2、建设现代化国防工业基地,打造世界级国防工业集群。甘肃是我国军工产业的摇篮与重要基地之一。十五五期间,应根据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配合支撑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大型央企国企战略转型,推动国防工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国防工业基地,打造核工业、航空工业、航天科技、兵器工业等产业链、创新链、技术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世界级国防工业集群。 三、抢夺话语权,讲好“世界语”,提升软实力,建设世界文化遗产数智治理中心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202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抓住了“可持续发展”、“安全”、“文化遗产”三个重要的“世界语”、三个全世界最重要的关切和最大的共识。甘肃作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核心区,具备了采取数智技术和新质生产力提升软实力、打响世界级地区品牌的有利条件。 1、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建设世界文化遗产数智治理中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修复、数字化再现与数字化活化利用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前沿与政策焦点。建议十五五期间,发挥甘肃文化遗产资源优化,利用人工智能和实景三维等技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合作,积极建立世界文化遗产数字保护联盟,制定世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宪章(《敦煌宪章》),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遗产经济,以敦煌为中心打造世界数字文化遗产之都,把甘肃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智治理中心。 2、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建设全球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发挥兰州大学和中科院“一院三所”、兰州生物所等科研院所优势,发射“甘肃”可持续发展卫星,建立可持续发展(SDG)监测系统,规划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市,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群,把甘肃建设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合作示范区。 总之,把握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与规律,发挥甘肃“绿能智算”和“知识数据”新优势,实施全域数智化转型和产业精益化创新战略,力争在“十五五”期末建成中国西部新质生产力强省,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