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2101391301xj/1970-172831 | 生成日期: | 2022-11-18 |
文 号: | 关键字: | ||
所属机构: |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机构: |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
白银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发布! | |
信息来源:请选择
发布时间:2022-11-18 19:03
浏览次数:
|
|
|
|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国计民生和安全稳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改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对于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能源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今后一段时间能源发展的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推动能源创新、安全、科学发展,编制白银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本规划时间为2021年~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1、能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富煤、近水、风光富集、产业集聚、消纳能力强等优势,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市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发挥复合型能源资源优势。“十三五”期间,能源供需平衡发展,清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能源惠民取得显著成效,呈现结构向好、发展强劲态势。目前,全市煤炭探明储量16亿吨,天然气年用气量达到2.82亿方,原煤生产能力1400多万吨。2020年全年发电量202亿千瓦时。2021年全年白银市发电企业全年发电量达到208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18亿千瓦时,辖区内售电量达到141亿千瓦时。境内电力总装机666.7万千瓦,其中,火电422万千瓦、水电50万千瓦、新能源193.5万千瓦(风电146万千瓦、光伏发电47.5万千瓦),垃圾发电1.2万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6.52 %,“风光水火”互补的复合型能源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白银电网是连接甘肃电网与宁夏电网的枢纽电网,担负着甘肃电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重任。“十三五”末,白银电网共有变电站124座,线路长约4600多公里,形成以750千伏、330千伏和220千伏为主网架结构的大型区域电网。各电压等级输变电系统配套完善,各区域电网全部实现两个及以上330千伏电源点支撑,供电能力大,上网外送条件好。网内发电厂通过枢纽变电站可将电量送至兰州、宁夏、青海等地区,用电企业和发电企业均能享有便捷的服务。 (2)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有序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近年来,我市编制了《甘肃中部(白银)山地风光电基地建设规划》《白银市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规划》《白银市工矿废弃地及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新能源专项规划,不断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193.5万千瓦(风电146万千瓦、光伏发电47.5万千瓦)。 圆满完成光伏扶贫工程建设任务,共建成光伏扶贫电站项目8个,总装机规模109.326兆瓦,总投资7.3亿元,覆盖会宁、靖远、景泰3个县的209个贫困村,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27万户。 因地制宜,发展利用生物质能,积极培育和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燃煤锅炉及散烧煤的替代,建成白银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装机容量1.2万千瓦。谋划储备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3项,装机6.8万千瓦。 推进清洁供暖,制定了《白银市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散煤小火炉,据不完全统计,2021-2022年供暖季,全市总供热面积5678万平方米,清洁取暖面积4035万平方米(含集中供热),清洁取暖率为71.06%,较好完成了省上下达白银市清洁取暖53%的目标任务。 (4)保持市场供需平衡,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严格落实煤炭过剩产能化解任务。“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煤矿,相继关闭生产能力3万吨/年的煤矿25处,经省上核准进行资源整合项目14项,合计设计生产能力144万吨。“十三五”期间,制定了《白银市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2016-2020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任务和年度计划。超额完成国家、省上下达的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关闭退出地方煤矿22处,化解产能213万吨;省属煤矿2处,化解产能123万吨。分别是:2016年退出平川区7处,靖远县4处,化解产能87万吨;2017年,我市没有地方煤矿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国有煤矿靖远煤业集团红会四矿退出产能63万吨,涉及职工884人;2018年,关闭退出煤矿5处,化解产能51万吨,国有煤矿靖煤集团红会四矿1处,产能60万吨,涉及职工822人。2019年,关闭煤矿3处,化解产能30万吨。2020年,关闭煤矿3处,化解产能45万吨。 (5)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十三五”以来,白银电网投入资金26.75亿元,电网规模稳居全省第二。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改扩建35-330千伏变电站13座(33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9座、35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35-330千伏线路11条294公里(330千伏线路6条182公里、110千伏线路2条12公里、35千伏线路4条100公里)、10千伏及以下线路4112公里(10千伏1462公里,0.4千伏2650公里)。累计投入配农网改造资金11.14亿元,贫困村动力电实现了全覆盖。2020年,城市、农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分别较“十二五”期间减少2.78小时、2.64小时,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79%,农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18千伏安。现阶段,能源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着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是对能源行业的明确要求,我市能源发展将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1)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利好新能源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开发建设、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加快壮大新能源、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运输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等新任务新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源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我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了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黄金段的地位和作用。白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陆上综合性能源战略通道优势明显。“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的白银,站在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为白银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5)国家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对我市新能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①明确跨省区输电交易的重要作用,促进建立健全省级发供电计划和跨省区发供电计划协商机制,对推动白银新能源电力外送具有重要意义;②加强日常运行调节,充分运用利益补偿机制为清洁能源开拓市场空间,给予新能源电力系统充分的政策支持,为保障白银清洁能源电力系统长效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提出积极发展分布式电源,通过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系统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完善并网运行服务,对白银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新的机遇。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调峰电源不足。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需要电力系统配置一定的调峰电源,而白银地区的调峰电源非常有限,调峰能力与新能源发展的速度不匹配。我市境内有一定规模的燃煤火电作为调峰电源,但建设燃煤火电不符合当前清洁低碳的能源发展方向,且火电机组调峰会缩短设备使用寿命。我市境内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水电站,但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相比,调峰缺口依然巨大。抽水蓄能电站以特有的既调峰又填谷的双重作用,可缓解电网的调峰困难,我市境内有抽水蓄能电站站点资源,但项目处于前期规划阶段,推进缓慢。此外,我市的光热、储能行业发展仍处于初期。 (4)消纳市场有限。我市因消纳能力有限,无法消纳大规模并网新能源电量,新能源开发、就地消纳和外送能力与新能源基地的建设还不协调,跨省、跨区电力消纳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1 指导思想 2.2 基本原则 (2)统筹开发和重点推进相结合。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切实做好能源开发利用和土地、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发挥规划统筹作用,综合、有序开发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按照先易后难、综合效益为先的原则,重点推进经济指标好、上网条件优越、环保效益显著的项目开发建设,满足我市能源需求并适度外送。 (4)当地消纳与外送相结合。能源发展优先满足我市用能需求。我市内需较小,大规模并网新能源的消纳可结合华东、华中地区能源发展,以及“碳交易”的需求,加强电网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外送通道顺利落地,争取白银市电力外送的配额,提高能源外送能力。 2.3 总体发展目标 ——电力及新能源。“十四五”期间电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约5%,到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电力总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清洁电力外送能力达到400万千瓦,年外送清洁能源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 ——石油天然气。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年用气量将达到4.68亿方,其中:会宁县3535.96万方,靖远县5000万方,景泰县2472.02万方,白银区26269万方,平川区9645.37万方。 3 重点任务 3.1 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2)高效清洁发展火电。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利用靖远煤业集团现有大量低热值煤,谋划推进白银市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促进煤炭分级利用、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谋划推进景泰县2×100万千万调峰火电厂项目建设,满足地区新能源调峰需求。加快建设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硫、磷、铁、钛、锂”配套2×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 2×5.9万千瓦抽汽背压式机组项目。同时,为了满足地区供热供气需求,可在有条件地区建设热电联产及第二热源项目。 (4)加快输煤通道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规划的“环县经海源至中川铁路项目”(简称环海中铁路)实施,将陇东地区丰富的煤炭运送到兰白经济区,可有效解决陇中地区煤炭资源短缺问题,支撑兰白经济区发展的需求。 (1)着力打造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到2025年,全市力争清洁能源装机达到800万千瓦以上。一是根据甘肃、山东两省政府《联合推进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确保“陇电入鲁”特高压项目顺利实施,配套“陇电入鲁”新能源规模450万千瓦。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多能互补项目,整合我市工矿废弃地及采煤沉陷区可利用土地和景泰沙漠(戈壁)区域,开展东方钛业多能互补等源网荷储项目。三是根据新能源技术进步和开发成本下降情况,在景泰、靖远、平川等风光资源较好区域积极发展新能源项目;在会宁革命老区发展50万千瓦风电项目;同时鼓励风电企业对已有风场老旧机组实施改造升级,力争风电装机达到300 万千瓦以上。 (3)努力推进光热项目。谋划在景泰上沙沃、靖远刘川分别规划光热发电+熔融盐储能试验示范项目,发展高效反光玻璃、熔融盐、光热支架等光热发电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 (5)稳步推动核能产业发展。一是白银小型核能供热项目已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广核集团已完成《白银小堆项目厂址选择及分析论证报告》,企业计划待我市工业用户用气较为集中后适时启动项目。二是白银2×100万千瓦核电项目,正在开展项目选址比选及地勘工作。三是白银核能(含核电、小堆)项目均已列入《甘肃省核能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 (1)打通外送通道,提升新能源电源承载消纳能力。白银电网是甘肃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售电量、电网规模均位列甘肃公司第二位。“十三五”期间,白银供电公司不断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夯实电网发展运营基础,持续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较好的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十四五”期间,为积极响应“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着力聚焦“一体四翼”发展布局,统筹推进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有效保障白银市经济社会平稳的发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下地区高质量发展。以陇东直流配套送出能源基地为契机,打造区域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打通外送通道,提升新能源电源承载消纳能力。 3.4 加快多能融合示范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大力推动电源侧新型储能发展。根据电力系统运行需求,结合新能源资源开发,全面推广新能源+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实现储能与新能源电源的深度融合、联合运行。新建并网新能源项目配建储能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的10%,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积极推动多能互补发展,在充分发挥电力外送通道配套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送端配套新型储能设施。依托“陇电入鲁” 配套新能源项目,建设送端配套新型储能项目。结合风光资源禀赋、能源网络的构建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降低综合能源系统的碳强度。推进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大规模储热供暖技术,可再生能源SPE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多能融合的智慧型能源系统示范等。建设平川区100MW/2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白银市智能网域新型储能电站项目,用于电网深度调峰、消纳清洁能源。 (4)积极发展清洁供暖。积极推广应用风电、光伏发电清洁供暖技术,着力解决存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消纳需求。对新增供暖面积,鼓励推广应用风电、光伏发电清洁供暖技术。鼓励新建建筑优先使用清洁供暖技术。加快开展适应风电、光伏发电清洁供暖发展的配套电网建设,制定适应清洁供暖应用的电力运行管理措施,保障风电、光伏发电清洁供暖项目的可靠运行。 (1)加快突破技术创新重点方向。积极推进燃煤与生物质耦合发电示范项目,突破中低温煤焦油提取精酚等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开展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耦合发电、高效太阳能发电、大容量及低风速风力发电、光热发电等技术研究。 (3)积极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搭建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决策平台,建设覆盖能源生产、输送、储存、消费的信息通信网络,促进能源基础设施数据互联互通,增强能源网络与政府、客户、供应商的泛在连接能力。 4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十四五”期间,全市共规划新建光伏项目252.5万千瓦,单千瓦投资按3950元估算,总投资约99.74亿元;新建风电项目154万千瓦,单千瓦投资按5550元估算,总投资约85.47亿元;新建抽水蓄能电站2座,投资约153.2亿元;新建储能调峰项目装机容量75万千瓦,投资约150亿元。新能源项目合计488.41亿元。规划建设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硫、磷、铁、钛、锂”配套2×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 2×5.9万千瓦抽汽背压式机组项目,投资约14.5亿元。综上所述,全市“十四五”能源规划投资约502.91亿元。 “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建设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硫、磷、铁、钛、锂”配套2×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 2×5.9万千瓦抽汽背压式机组项目,投资约14.5亿元;规划建设白银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投资约30亿元;规划建设景泰县2×100万千瓦调峰火电厂,投资约70亿元;规划建设白银核能(含核电、小堆)项目,投资约150亿元;规划建设生物质发电厂项目,投资约10亿元。白银市火电与核电投资约274.5亿元。综上所述,全市“十四五”及中长期能源规划投资约2285.6亿元。 “十四五”期间,全市能源项目总计投资达到502.91亿元,项目预期收益率在7%~9%,年收益35.2亿元~45.26亿元,可以为地方带来26亿元左右的总税收。 4.3 环境效益分析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抽水蓄能装机共计200万千瓦,新增风电装机154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252.5万千瓦,年发电量110.75亿kW·h,相当于节约标煤325.19万吨(按照平均煤耗0.318kgce/kW· h),相当于每年可以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其中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约829.2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SO2)排放约2.68万吨,减少氮氧化物(NOX)排放约2.33万吨,减少烟尘排放6.33万吨。 “十四五”及中长期,全市新增水电装机共计200万千瓦,新能源风电新增装机220.95万千瓦,光电新增装机1296.896万千瓦,核电装机200万千瓦,年发电量293.11亿kW·h,相当于节约标煤957.50万吨(按照平均煤耗0.318kgce/kW·h),相当于每年可以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其中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约2441.6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SO2)排放约7.91万吨,减少氮氧化物(NOX)排放约6.88万吨,减少烟尘排放18.64万吨。 5 节能及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规划项目建设站址选取时应选取国有未利用土地,项目前期土建内容主要为基础的开挖及施工期产生的噪声、振动、扬尘,施工单位需严格执行环保部门有关规定,加强施工期的管理,控制施工扬尘、噪声污染,做到文明施工。施工期结束后,应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种植适宜草类,恢复原有地貌。施工场地应避让环境敏感点,减少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3)开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发电,可以节约宝贵的一次能源,避免因电力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发展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是实现能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5)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从环保角度分析,规划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1)一般方法分析。“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抽水蓄能装机共计200万千瓦,风电新增装机154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252.5万千瓦,年发电量110.75亿 kW·h,相当于节约标煤325.19万吨(按照平均煤耗0.318kgce/ kW·h),相当于每年可以减少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其中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约829.2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SO2)排放约2.68万吨,减少氮氧化物(NOX)排放约2.33万吨,减少烟尘排放6.33万吨。 由以上分析可知,“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投运后,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改善大气环境有积极作用,具有明显的节能、环境和社会效益。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以项目为合作载体的机制。我国是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展CDM合作的市场前景广阔。电力行业特别是光伏发电行业是CDM项目的一个重点区域,新能源发电领域实施开展CDM 项目开发具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 减排量=基准线排放-项目排放-泄漏 项目排放——水电、风电、光伏电站的运行本身不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故项目排放为0; 规划清洁能源项目所在的电力系统属西北电网,若没有规划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活动,同等数量的电量要由西北电网中的其他并网电厂或电网中的新增电源部分提供。因此,本项目基准线排放因子将是西北电网中电量边际排放因子和容量边际排放因子的组合。根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公布的2014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西北电网电量边际排放因子OM为0.9578t CO2/MW·h,容量边际排放因子BM为0.4737t CO2/MW·h。根据西北电网实际情况,取OM的权重为0.75,BM的权重为0.25,则基准线排放因子为: 因此全市“十四五”规划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按CDM基准线方法分析计算的预计减排量为92.67万t CO2/a;“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按CDM基准线方法分析计算的预计减排量为245.27万t CO2/a。 6 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2)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完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广泛开展煤炭洗选工作,逐步提高天然气、汽油等辅助能源利用比例,以政策为引导,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鼓励高载能行业与新能源协调匹配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我市能源产业的发展主要靠全国能源市场需求带动,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参与全国能源供需市场的平衡,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外送比例,实现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为国家贡献清洁能源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强新能源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电网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搞好规划引导和控制,协调就地消纳与集中送出等配套项目同步规划建设,确保重大规划项目落地。 (5)加强人才保障。突出专业技术、高级技工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强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各类智力资源,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7)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保证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能及时到位,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单位要落实本工程的环保和水保费用,并做到专款专用;做好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做到文明施工,避免施工期扬尘、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应尽量恢复原貌;加强对设备的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避免设备带病运行产生高噪声对环境造成影响;在项目进一步设计中,优化弃渣场选址,尽量利用坑洼地弃渣,减少弃渣占地;优化施工道路设计,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轻对场地原始地貌的破坏。 (9)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能源监管体系。加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编制等制定和实施,加快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强化能源监管,健全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能源主管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分解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分配到位、任务落实到人,严格执行“问责制”和相应的奖罚制度。能源主管部门要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掌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在实施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开展评估检查和考核评价,重大情况及时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