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2101391301xj/2023-00005 | 生成日期: | 2023-08-01 |
文 号: | 关键字: | 撂荒,西红柿,整治,种植,农业 | |
所属机构: |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机构: |
撂荒地上土生“金”——靖远县破解撂荒地难题成效显现 | |
信息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8-01 15:32
浏览次数:
|
|
|
|
生机勃勃的羊角蜜叶蔓拖着累累果实匍匐生长,斗志昂扬的小尖椒伸出墨绿的“犄角”刺空而来,密密匝匝的玉米苗窜过中年农人的头顶拔节抽穗,棚内三五成群的西红柿扎在健壮的母枝上吮吸养料,千亩油葵朵朵向阳斗艳开放,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相得益彰……眼前欣欣向荣的靖远县田园图景,让人压根无法将脚下活力四射的热土同先前杂草丛生、皴裂干旱的撂荒地联系起来。 东升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魏文德打开熟透的羊角蜜。 七层“宝塔”西红柿,半亩收益4000元 “今年春节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大暑时节,给记者带路的东升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魏文德说,“你看,推土机垦荒留下的原地埂痕迹还在,现在农作物疯长的土床其实是盖在原地面下的生土。” 东升镇西红柿冷棚“串珠成链”。 在传统的务农认知中,有经验的农民认为只有熟土才长庄稼,生土贫瘠,种上庄稼也不好好长。 踏入占地半亩的一座西红柿钢架种植冷棚,一人高的西红柿植株树形呈“宝塔”状,根部大拇指般粗,整齐地扎进全膜覆盖的土垄上。拳头大的果实挂在层次分明的枝头,仿佛工艺标本。 七层“宝塔”西红柿力挺农民增收。 “瞧,这些西红柿,你不相信是撂荒地生土上长的吧!”在棚内随访的东升镇新寨村党支部书记王聪明一语破的,“务了半辈子庄稼,我算是揣摩明白了,种田不仅要有水,测土配方就很重要,地里缺啥就得补啥。” 说话间,王聪明摘下一只熟了的西红柿,用手指一掐两半递过来,让记者尝尝。看着面沙沙的果肉在正午的阳光似繁星闪闪发光,隔膜里饱满的果酱挑逗味蕾,一番咀嚼后唇齿留香,小时候吃过的西红柿原味再现。 面沙沙的西红柿果肉饱满。 经过靖远菜农实践摸索,西红柿七层塔状树形最合理。一是成熟的果实伸手就能摘到,减少了采摘人力成本;二是塔状树形果实分七层,利于采光通风,一撮果实保留3到4个。“这棚西红柿已摘了两茬,上的农家肥,通风干燥病虫害少,免了打农药,水肥总量控制,既有效预防了西红柿细胞壁薄裂变,又保持了西红柿原有的味道,避免了皮薄易烂的麻烦,适合远距离长途运输。”王聪明说。 在棚外一处简易钢架搭建的遮阳网下,堆积如山的西红柿旁,4名中年妇女正在对西红柿分类装箱。“我们一天连采带装能挣150元左右,收入比外出务工强。”一名女士笑着说,“标准的一箱柿子接近50个,这批货是发往广东的。” 装箱的西红柿堆成了山。 记者透过印着粤海字样的纸箱口往里看,箱内的西红柿分两层,一层三列,一列八只,一箱48个,按每个200克算,一箱接近20斤。 提及一座冷棚西红柿的种植效益,王聪明解释说,“我们的一座标准西红柿冷棚占地半亩,抛过所有开支,纯收益最少在4000元。” 基础设施发力,复垦撂荒焕发生机 记者沿着新寨村复垦撂荒地的农田便道一路爬坡,大田玉米、小尖椒、羊角蜜、黄瓜,样样作物长势喜人。 密密麻麻的小尖椒刺空生长。 在路过的一大块田地里,一位中年男子拿着铁锨在地铲草。他叫王生明,是新寨村的种植大户。今年临时承包了50亩复垦的撂荒地,全部种了小尖椒,20厘米高的植株铺天盖地,约6厘米长的小尖椒密密麻麻。他说,以前干旱少雨,旱地收成不多,现在有了蓄水池,买些滴灌管就可以农业生产了。 小口径滴灌管发挥大作用。 “经济作物的苗子要掏钱买,除草要雇人,这一块投资大点。平常浇水时,土里缺的肥料元素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就解决了,省工省时。一茬经济作物大概需要滴管6次,要是收成好,花费也不太多。”唯独让王生明心里忐忑的是,因今年首次尝试种植小尖椒,价格行情无法预知,能赚多少钱,心里还没数。 爬到坡半腰,一座新落成的一层凹字形平顶房横在眼前。据王聪明介绍,这房子有两个作用,屋顶可用作参观的眺望台,大块玻璃门窗的房间,有客商来的话,可做村里农产品的展销推介场所,顺带给客商提供歇脚喝茶服务。顺着楼梯到屋顶,坡下的新寨村一览无余,村子周边的先前的撂荒地都已被绿色覆盖。 东升镇新寨村田园披绿装 据王聪明介绍,今年镇上把村里闲置的撂荒地纳入复垦整治,建了8000立方米的蓄水池7个,彻底改变了村里旱地无法灌溉的难题,先前荒芜的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东升镇党委书记李琦告诉记者,该镇耕地面积17.7194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00元,在全县处于中上水平。今年上半年,全镇共整治撂荒地5944亩,复垦撂荒地都种上了品类不同的作物,长势超过了预期,好多村民看“眼红”了,主动跑到各村委会要承包复垦地种植经济作物的不在少数。 七月流火,在五合镇白茨林村无公害枸杞生态基地里,火红的枸杞挂满枝头,随风摇曳,以前这里是撂荒的盐碱地。 五合镇万亩有机枸杞产业园迎来采摘。 为让现有资源“活”起来,五合镇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起了农民的腰包。目前已建成以白茨林村为中心、甘肃恒泰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牵引的五合万亩有机枸杞融合产业园等种植基地,全镇枸杞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枸杞干果年产量1.8万吨,年产值近5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枸杞种植第一大镇。 此外,靖远县北滩、刘川、五合等乡镇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干旱地区撂荒地整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生产条件差的问题。 惠农政策扶持,破解撂荒难题 相比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靖远县双龙、兴隆等北部乡镇,自然条件艰苦,地势起伏较大、干旱缺水,加之交通不便,群众常年外出务工,撂荒地突出。 为此,靖远县农业农村局落实做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联同乡镇做好统筹协调,通过各项惠农政策补贴的落实及各类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各乡镇田间地头开展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双龙、兴隆等北部乡镇乘势追赶,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示范带动模式,流转撂荒地进行油葵、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撂荒短板彻底扭转。 从109国道驶入308省道,一路向西,经过永新、兴隆,来到双龙镇,城川村千亩油葵花竞相开放,满目的金黄色随风飘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曾经的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为全镇乡村振兴再添新景。 双龙镇的金黄油葵向阳开。 走在兴隆乡田间道路上,连片的玉米地绿意盎然,套种的大豆长势喜人。兴隆乡采取对石羊川、怀星川、小川等村撂荒地整治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按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同时充分发挥了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改善土壤条件,达到节本增产、农户增收的多重效果。 以上两乡镇因地制宜之举,既整治了撂荒地,也达到稳粮增豆的目的,让当地群众、土地资源和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共赢”“多赢”。 靖远县农业农村局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受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干旱、盐碱、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等因素影响,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各乡镇不同程度存在撂荒现象。 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稳定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生产,充分实现“耕地扩面、粮油增量、集体增收”的工作成效,今年以来,靖远县委、县政府把撂荒地整治作为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和《甘肃省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成立了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靖远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下发《靖远县人民政府关于严禁耕地撂荒的公告》,积极推动撂荒地排查任务的落实,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呈现出各乡镇合力整治的喜人局面。 兴隆乡密密匝匝的玉米拔节抽穗。 治理撂荒地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统计显示,靖远县共上报撂荒耕地20.6037万亩,2022年完成整治17.3067万亩,2023年剩余未完成整治3.297万亩撂荒地。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土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亲友代耕代种、自种、村集体收回等措施,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已完成整治2.687万亩,完成率达到81.5%,保障了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源: 甘肃农民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