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青华 我家在平堡镇蒋滩村,是黄河岸边一个古老的村庄,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耕读传家。我们的家庭与千万个家庭一样,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互敬互爱、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和睦温馨,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我的父亲雒连旺,用勤劳朴实的行为诠释着对家庭的热爱,用无私尽责的胸怀诉说着父爱的伟岸;我的母亲吴林多,用豁达乐观的心态影响着子女的幸福,用贤淑孝顺的品格彰显着母性的伟大。他们同甘共苦、任劳任怨、尊老爱幼成就了美满的家庭,他们以身作则、积极向上、真诚待人感染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家境不好,奶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副业队打工挣钱,母亲操持着家务。在我八岁时,爷爷突发心肌梗死去世了,一大家子的重担就落到了父母亲的肩上。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他们盖起了日光温室大棚种黄瓜,父亲还挤出时间接贴瓷砖的活,挣钱补贴家用,在长年累月的时间积累和技巧研究中,贴砖技术在乡邻间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信任。母亲不仅帮助父亲种大棚、务庄稼,还要照顾我们姐弟三人和奶奶。作为母亲,除照顾好我们姐弟三人的生活起居外,还时常督促我们学习。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母亲恪尽孝道,平日里帮助生病的奶奶洗头发、擦身子、穿衣服,还经常打听各种好的治疗方法,买来昂贵的“气功掌”隔三差五地帮奶奶推背按摩,经常带着奶奶去针灸治病。在母亲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奶奶的身体慢慢地好转了起来,生活基本也能自理了。母亲在平堡镇的评选表彰活动中获得了“好媳妇”的荣誉称号。可当别人称赞夸奖她这个“好媳妇”时,母亲却说:“先有好婆婆才有好媳妇,婆婆在病痛折磨下,从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不仅谦和以礼待人,还在自己能行动时力所能及地照看着小卖铺补贴家用,在我忙的时候,帮忙做饭、收拾家务,我应该感谢婆婆。”母亲虽已嫁出,但经常回娘家伺候姥姥,帮助照顾年迈生病的外太太。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镜子。在母亲潜移默化感染下,我们姐弟三人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照顾着奶奶。奶奶的衣服穿不上了,弟弟抓紧帮忙拉一拉,奶奶的头发脏了,我就来接水试温,帮奶奶洗头发……可奶奶还是没能扛过病痛的折磨去世了,奶奶从30岁开始生病到60岁去世,半辈子的时间都是在病痛中度过,她的抗争、坚毅,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由于爷爷去世早,奶奶患病,两个叔叔成家的重担就落到了父亲这个大哥和母亲这个大嫂身上。在二叔准备成家之际,父母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家长的责任,他们起早贪黑,帮叔叔盖婚房,东拼西凑借钱,给叔叔购置结婚用的金饰、床褥等,不远万里地带去了床上铺的毛毡,还细心地给婶婶的娘家人准备了礼物。后来二叔回兰州新区发展,父母帮忙凑钱让叔叔在新区买房安家,乘着暑假,父亲领着弟弟带着自己的工具,包揽了叔叔房子贴瓷砖的活。二叔也在回新区离家近了后,时常回来帮父母干农活、打下手。三叔之前在部队,后又转业到扬州定居,虽然离得远,也在相互帮助,他负担了我上大学期间包括手机在内的所有通讯费用。都说亲兄弟明算账,可是父亲和叔叔们都是你来我往的相互帮助,他们兄友弟恭的品格感染着我们。家庭是孩子人生道路的起点。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们始终把对我们的教育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地让我们完成学业,他们清楚地知道农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在我们学习之余,还经常让我们多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使我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干活挣钱,为我们赚取学费、生活费。在我们的教育上,只要有需求就尽量满足,买学习资料从来不吝啬。在大弟弟要报考函授大专、本科的时候,父母全力支持,还鼓励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多考几个技工证,所谓“技多不压身”“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弟弟凭借着本科文凭和几个技工证等硬性条件顺利地进入航油公司担任加油员,凭借着会修车的“手艺”同时还兼任着维修员,他善于动手、遇事多思考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经常和同事们搞一些技术改进,多次获得单位的表扬和“先进个人”荣誉。小弟弟传承了家族入伍当兵的“接力棒”,在大学毕业后入空军部队服役,担任飞机维修保障工作,他用沉稳细致的工作态度,多次排查发现维修小故障,在部队获得嘉奖和“优秀士官”“四有”军人等荣誉。我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到了武威市工作,也在繁杂忙碌的工作中,获得了职称上的晋升。如今,我们姐弟三人都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可父母还是没能真正“闲”下来。 2018年,在新疆工作了几十年的三爷爷提议和父亲一同将家里的老院子进行翻新,盖个两层楼。这事说干就干,一年多的时间,两层楼拔地而起,白墙红瓦,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小院里蔬菜藤架、凉棚栅栏,鲜花朵朵,瓜果飘香。院内院外干净整洁,楼上楼下舒适温馨。2019年,三爷携三奶奶舍弃乌鲁木齐的城市生活,回乡养老,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父母承担起了照顾他们老两口的责任,总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从一日三餐到生病陪护,父母事无巨细把两位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舒舒服服。由于三爷爷是从部队领导岗位退休,在位时人缘好、声望高,退休后又精钻书法、国画创作,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三爷爷回乡定居的这几年时间,他的战友、部下、朋友,多年未见的同学、亲戚等时常来看望他们,也有讨要三爷墨宝的同乡、外乡人,父母都是尽心热情招待来客,准备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一瓶香醇的美酒。在2022年“八一”建军节之际,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37位三爷的战友,他们相聚兰州后驱车前来我家,父母盛情款待,方方面面招待得非常周到。他们结束旅程回家后,都发来短信,表示感谢,还非常羡慕三爷他们的退休农村生活。在尽心照顾好三爷爷、三奶奶两人的同时,父母还尽力帮我带孩子。父亲在繁忙的劳作之余,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在三爷爷创办的“蒋滩村书画活动室”里,感受着艺术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书画,充分利用机会虚心地跟着三爷爷学国画、练书法,也小有成效,2023年,在平堡镇“迎国庆·庆丰收·促和美”书画展中,有好几幅作品入展呢。母亲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锅碗瓢盆中练就了一手好厨艺,他们的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幸福而快乐。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父母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大爱。街坊邻居有什么大小事的,他们总会热情地帮忙;地方上的公益事业,他们多次捐资助力;遇到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他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着别人的心,诠释着人间大爱。他们与亲戚、邻居和谐相处,结下了很好的人缘。牵手相伴几十个春夏秋冬,父母彼此尊重,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用心经营着这个温馨有爱的小家庭。父亲乐观开朗,力求上进,母亲勤俭持家,温和有爱。在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充盈着融洽和睦的美满幸福。2022年3月,我们家被中共靖远县委宣传部、靖远县妇女联合会推选为全县“最美家庭”。在我们这个家庭,家人之间相互理解、和睦相处,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我们一家人用自己的宽容、豁达、善良、朴实和坚强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也总结出“世间百业出勤奋,谦和忍让好家风,躬耕砺读千古训,人正家和万事兴”的家风,并把它作为我们家庭始终遵循的家训而发扬光大。2023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