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方志中,有罗列记述地方八景的传统。明代以来的靖远地方志书中,被列为靖远八景的有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法泉寺、月河湾、祖厉河、乌金峡、独石头八个地方,分别被历代文人墨客赞誉为“乌兰耸翠”“雪岭堆银”“屈吴春嶂”“法泉地灵”“月河晚照”“大浪天险”“中流砥柱”。
乌兰耸翠
乌兰山耸峙于县城之南,又名城南山。关于乌兰山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代靖远境内曾设立乌兰县,山名由此而得;另一种说法是在很久以前,乌兰山上生长着一种开红花的野草,人们称其为乌兰草,开花时节满山呈红色。此外,乌兰是蒙古语红色的意思,而且靖远在历史上曾为蒙古人所占领,乌兰山即红山。
今天的乌兰山,同过去一样,犹如天然屏障,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县城。山上自古设有用来观察和传递军情的斥堠,明代烽燧遗址至今犹存。历代以来,多在乌兰山上建有庙宇楼阁,东侧有玉皇阁、真武庙、关帝庙、文昌宫,西侧有观音寺,山下有土地祠、十王殿等众多寺庙建筑,这些古建筑群后来经过多次修缮,已成为一大景观。
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水上山,植树绿化。如今的乌兰山,林木葱茏,山色苍翠,山顶修建了广播电视转播塔、革命烈士纪念亭、红军强渡黄河纪念碑等建筑。这里已被开辟为公园,成为当地人游览休闲的好去处,登上乌兰山,靖远县城及其周围景色一览无余。据旧县志记述:“其山每至天明时,有白色雾气环绕半山,名曰腰玉,日出后方才散去,故此地多出将才。”这虽然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说法,但却给乌兰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明代人少卿梁许在任靖虏卫兵粮道时,曾作《南山晓钟》诗一首,以及明万历年间陕甘总督梅友松曾巡游靖远,亦有咏乌兰山的诗词,可惜这些名人墨迹早已散佚。现仅存明代靖虏卫人路升咏靖远八景诗:
白云深处见岧峣,
翠与晴云合(处 默),
被誉为靖远古八景之一的“雪岭堆银”,是指县境北部哈思山一带的自然景观。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晴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嘉靖甲寅秋七月,侍御苏州宋贤阅兵河上,有诗纪胜。丙辰春二月,侍御衢州詹理又和前韵,至今犹存。”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雪山在其东侧,上有原始森林覆盖,山青水湛,林深景幽,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为历代名人涉足之地。唐代以来,这里修建了闻名遐迩的雪山寺观,又名升云寺。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侍御宋贤阅兵靖远,登临雪山远望,一时诗兴勃发,写下了“秋水湛遥空,旌旗映日红。孤城当北面,万骑拥西风。紫塞黄河绕,青山白雪封。健儿不饮马,空劳贰师功。”的诗句。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侍御詹理再次阅兵靖远黄河边,亦登上雪山访古,情为所牵,随和前韵,留下了“虎卫据雄塞,戈矛逐日红。戍楼鸣尽角,边草拂春风。河流水初解,山寒雪仍封。壮怀余宝剑,钟鼎拟铭功。”的诗篇。
静洗岩光化作银。
况有梅花同皎洁,
寒雪梅中尽(李 白),
月河晚照
在靖远县城向东二十公里处,黄河进入一段弯道,其形状犹如半轮弯月,因而名之月河,此地又称月河湾。传说很久以前,每当夕阳西下之际,但见周围红光四射,天空霞光交相辉映,黄河水面波光粼粼,晚霞余辉,红山掩映。若逢明月之夜,远望天际皎皎弯月高悬,地上月河,光影朦胧。这便是被称之为靖远古八景之一的——月河晚照。
明代河南孟津人梁许时任靖虏卫兵粮道,有诗赞美“月河晚照”的神奇景观:
天机织出赤城霞,
余辉晚送夕阳斜。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屈吴春嶂
屈吴山雄踞县境南部,位于靖远、会宁、平川三县区交界处,属祁连山东端余脉,主峰南沟大顶海拔2858米,为县境次高点。峰峦耸峙,林深草茂,山间多有泉水涌出,登临山巅,极目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据说,屈吴山下周围居户为屈、吴二姓人家,故而得名。清朝康熙年间,出生在这里的王进宝平定三藩之乱,因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奋威将军,得到康熙皇帝的厚待。后来人们以为此山取名屈吴,是有预兆的,至此得到验证。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破坏,山坡植被退化,昔日茂密的森林被灌木取代。这里保存有历代的寺庙建筑,以及后来新修建的仿古建筑,其中总佛寺、潮云观为其代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赴印度取经归来途中,曾经在这里讲经,周围慕名者前来聆听,一时僧侣云集,屈吴山因而声名远播。明代人路升题诗赞誉:
崒嵂吴山耸翠微,
极目长空叠嶂围。
已到云林境(崔 颢),
祖厉秋风
祖厉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会宁县南部华家岭,贯穿会宁县境内,向北流至靖远汇入黄河。因其流域内地层含硝、盐碱较多,水味苦咸,不能饮用灌溉,又名苦水河。全长224公里,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关于祖厉河,民间流行一个传说,古代这里曾经发生一场特大战争,方圆百里只剩下祖、厉两户人家,各自门前都有一条小溪,汇集一起成了一条小河,后来两家子女成婚,故而将门前所流之河取名祖厉河。祖厉河流域土质肥沃,曾经树木葱茏,每到秋天,满川金黄,映入眼帘,使人赏心悦目,故而被列为八景之一。明代靖远人路升有诗题曰:
秋至河干作意清,
惟听前山落木声。
旸谷初移日(裴次元),
大浪天险
黄河自乌金峡流入靖远,过境流程154公里,穿行于山谷地带,蜿蜒曲折,东流北上,随处可见河水奔涌的壮观场面及独有的黄河峡谷自然风光,每一段河道都有诱人的名字,以及相应的故事传说。乌金峡与其上游的大峡、小峡,又称黄河小三峡,风光旖旎,不胜枚举。
黄河入境乌金峡,穿行在狭窄的峡谷中,两岸奇峰对峙,怪石嶙峋,河流湍急,水多洄漩,黄河水中掀起无数巨浪,向石质山体奔涌冲击,发出巨大的声响,犹如怒吼一般。因水势汹涌,涛声如雷,受到河床底部巨石的阻挡,形成波浪,起伏跌宕,落差高达十余米,每当深夜万籁俱静,十里之外也能听到涛声。至此,筏行水中极难驾驭,故而有大浪天险之说。
乌金峡奇峰耸峙,怪石林立,水流湍急,俨然一处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被传为天下黄河胜景,列为靖远古八景之一。明代诗人路升咏诗:
诗留石壁几人题。
浩浩终不息(杜 甫),
中流砥柱
出靖远县城西行十余华里处,有一巨石独立于黄河北岸的田野之中,当地俗称独石头。该独石高约20米,周围40米,形状如柱。四周皆有历代石刻文字保留。很久以前,黄河水面宽阔,此石曾居中流,岿然屹立,两侧猛浪若奔,皮筏难以靠近,故有“中流砥柱”之喻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后来由于水位下降,河床变窄,此石便远离河道,几经沧海桑田,成了今天的样子。
对这一靖远独石奇观,《甘肃通志》曾有记载。关于独石头的来历,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在远古时代,女娲用泥土造人并赋予生命,从此有了人类。后来由于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水火肆虐,人间充满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决定打炼五色石,修补天上的窟窿。在用五色石补天的时候,一不小心将两块石头落在了人间,一块掉在南京,一块落到靖远。南京的那块石头,历经风雨剥蚀,慢慢通了人间灵性,投胎问世,经历一场红尘世事,被曹雪芹先生写成了千古绝唱的《红楼梦》。靖远的这块石头,掉在黄河古道中,寂寞数万年,未被人类所识,便成了这力挽狂澜的巨石。
明代邢玠题句写诗赞曰:卫西北五里黄河中,石峰危出,丹壁峻屹,独立千仞,峭是方正,形如圭玉,洪波巨涛,激触分流,喷珠漱玉,雷鸣鼓噪,真奇观也。
屹立中流几万年,
为挽狂澜不补天。
飘飘何所似(杜 甫),
独石头景观历来为文人所赞美,以此为题的诗文颇为多见。2004年7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当代诗人袁第锐先生率领甘肃诗人采风团来靖远采风,为之感叹,欣然咏诗:
怪底当初计事偏,
法泉地灵
在县城以东十公里处,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佛寺,深藏于杨梢沟口红山岔中,这便是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法泉寺。法泉寺又名红山石崖禅寺,其所在的地方原名锁口,曾经是从宁夏固原经过打拉池进入靖远,然后在迭烈逊古渡口西渡黄河去往河西走廊的必经通道,这里地势险要,两边红山对峙,犹如一把天然巨锁,故而得名。
北魏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信仰者便选址修建佛寺,以奉供养并进行传教活动。相传有一高僧云游到此,途径红山岔,腹饥口渴,身体劳累,躺在地上休息,悠然进入梦乡。恍惚中看见菩提达摩祖师向他走来,引领其来到山崖之下,但见红山环抱,瑞气缭绕,四周幽静,祖师口中念念有词,所指之处,一泓清泉涌出,祖师命他在此地修建佛寺。高僧醒来后向四处察看,进入红山岔中,果然如梦中所见情景一般,于是住守此地,依崖凿窟,修建佛寺,并因梦中祖师法度之泉,取名法泉寺。
法泉寺从北魏时期开始修建,隋唐之际已形成规模。后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多次凿修,雕塑、壁画数量众多,殿宇楼阁皆依崖而建,连为一体,雄伟壮观。法泉寺历史悠久,与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同承一脉。这座古刹名寺,有北魏以来开凿的石窟,寺内长桥拱卧,清泉回流,榆柳成荫,曲径通幽,座座洞窟连群,巍巍殿宇耸立,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更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能工巧匠的彩绘雕塑、使法泉更添盛名。
层岩叠岫倚天边,
清流昼夜自涓涓。
石乱知泉咽(李商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