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2101391301xj/2023-00014 生成日期: 2023-08-29
文       号: 关键字: 旅游,文化,服务,融合,发展
所属机构: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李国新 |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前瞻
信息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8-29 16:54
浏览次数: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是指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自从2018年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之后,“文旅融合”就成为我国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个热词,但截至目前研究中所说和实践中推进的文旅融合,更多的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还是一个没有提到应有位置的边缘性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笔者理解,所谓深度融合,一是需要拓展融合面,一个重要的拓展方向就是事业属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二是需要深化融合度,牢牢把握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化学反应”式的融合, 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怎样融合应该提上深入研究的日程。

1.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现状

2018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驻地、 旅游交通服务区等。近几年,公共阅读进宾馆、进民宿、 进游径,群众性文艺活动和流动图书车进景区、进旅游休憩点、进自驾营地等多有出现,已经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项目。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功 能融合。主要出现在乡镇一级,有的是深度融合,从设施到人员到经费到服务全部打通。例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溪里方村早在2018年就整合村里的文化礼堂和游客服务站,成立了乡村文旅中心,到目前已经形 成了包括乡村治理学院、方志馆和美术馆、德治馆、艺普培训室、非遗工坊、农家书屋和游客服务站的“一学院、二展馆、五板块”格局。在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 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该乡村文旅中心获评“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 ·美丽乡村空间”。也有一些乡村文旅中心是形式上的融合,只是把两种功能放在 了一个空间中,人员、经费、服务等依然是各司其职。

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有线下阵地服务的拓展,如公共图书馆馆内阅览增加旅游指南、 景点介绍等文献资料提供服务。更多的是线上信息服务, 如公共图书馆信息平台增加天气预报、交通指南、 景点介绍、风土人情等服务旅游的内容。特别是有些三四线小城市的图书馆信息平台,注重提供当地知名度不高的旅游点信息,实用性较强,有效弥补了大型通用性旅游信息平台对微小旅游点弱关注的不足。

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机构与研学旅行相融合。博物馆、非遗传习所乃至图书馆、文化馆成为研学旅行基地,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有数据显示,2022 年虽受疫情影响,我国研学旅行人数仍达 600 万,创历史新高,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研学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串联标志性、特色化文化设施, 打造旅游新游径、 网红打卡点。例如,上海从2018 年开始推广的“建筑可阅读”,就是一个串联标志性建筑而形成的城市微旅行项目,到 2022 年全市开放参观的标志性、特色化建筑已达1 000 多处。该项目获评文化和旅游部 2022 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再如,北京东城区图书馆开发的“故宫以东 · 书香之旅”项目, 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以探访地标性书店为路径,将逛书店、买好书、听讲座、看展览、赏京韵、游胡同、 文创推广、“你选书我买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阅读推广与城市微旅行的深度融合, 公共文化服务与促进文化消费的有机统一。大众化、个性化旅游时代,标志性、特色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空间,为了一座博物馆到一座城,一座城要建成“博物馆之城”,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文化建筑、空间、服务融入旅游的前景。

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散布在街头、步道、广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如近年来成都的“街头艺人”、株洲的“街头艺术站”、 哈尔滨的“阳台音乐会”等,虽然它们本身并不是旅游项目,但营造了城市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适应了现代旅游追求全方位进入目的地日常社会生活的愿望,实际上是公共文化间接为旅游赋能。

以上探索实践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模式:一是“嵌入”,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旅游公共服务;二是“结合”,原本分离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到一块;三是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向旅游公共服务拓展,增加了一些支持旅游休闲的功能;四是“支 撑”,通过挖掘、整理、活化特色文化资源来营造城 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这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支撑全域旅游。

2019年12月和2020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 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和补充通知,在全国范围遴选确定了 172 家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单位,主要围绕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文化资源支持、 增加旅游宣传功能、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服务中心等统筹建设、合作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抓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从政府文旅行政部门推动这项工作的举措可以看出,首先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开始进入了文旅融合的视野,其次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目前尚缺乏成熟做法和经验,需要基层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典型示范,因而需要“试点”。

2.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难点,因为二者存在性质、属性和功能上的差异。但如果没有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 合发展,很难说文旅融合是全面的、有深度的。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面临许多问题,笔者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下两个。

第一个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结合点在哪里?分析这一问题,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有法律界定,“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第二条) 。关键词是政府主导,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设施、 产品、活动以及相关服务。

其次,什么是旅游公共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 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中有旅游公共服务这个概念,总则中有国家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的原则规定(第三条)  ,但没有关于旅游公共服务明确具体的界定。从一些具体条款的规定当中, 可以看到《旅游法》提到的几项旅游公共服务,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组织本地的旅游形象推广工作”(第二十五条),这是旅游宣传推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第二十六条),“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旅游者集中场所设置旅游咨询中心,在景区和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设置旅游指示标识”(第二十六条)  ,这是设置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交通指示标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开展救援”(第七十八条)  ,这是旅游安全保障。《旅游法》中涉及旅游公共服务的事项大致就是这些。

“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连续出台了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在“十二五”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五大体系”: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十三五”的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部署了“九大任务”,包括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构建国民旅游休闲网络、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优化旅游公共行政服务、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走出去。  “十三五”的九大任务相较于“十二五”的五大体系,有部分重合,也有一些新增的内容,如旅游厕所、旅游走出去等。“十四五”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 展规划》中涉及到了旅游公共服务,但切入的角度、涉及的问题,和“十二五”“十三五”有联系,也有区别,没有谈体系建设,也没有系统部署任务,而是点了一些方面,如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创新旅游宣传推广、加强旅游法治建设、加强旅游安全管理等。综上可见,什么是旅游公共服务,目前法律、政策层面还没有明确、具体、共识程度高的界定和阐释,由此给探寻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带来了困难。

第二个问题是,性质、功能、发展规律不完全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如何深度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属于文化事业,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旅游属于产业性质鲜明的现代服务业,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性质、功能、发展规律有区别的两项事业,哪些方面是“能融”的、哪些方面是“宜融”的、哪些方面又是没什么关系的,“能融”“宜融”以什么方式实现 ? 由于目前对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解和认识还不清晰,导致实践中的做法五花八门,不时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极端口号出现,如“文化场馆景区化,文化机构导游化,文化 活动旅游化” 。可见 , 在推进文旅融合进程中“牢牢 把握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是何等重要 。

3.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目前实践中出现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做法,有不少把握方向正确,选择结合点准确,不论对公共文化服务还是对旅游公共服务,都发挥了拓展空间、丰富内容、扩大覆盖面的作用。例如,上文提到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开放式旅游景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合、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公共图书馆提供旅游文献和信息服 务、串联标志性特色化文化建筑打造新游径,乃至于公共文化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等。这类融合理当继续创新发展,完善和深化内容,创造出更为丰富的实现方式。

也有一些实践中出现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做法存在争议。典型的如近年来各地 多有出现的公共阅读、群众文化活动“进景区”——这里的景区是指收取门票的非开放性旅游景区。公共图书馆把城市书房建到了非开放性旅游景区,文化馆把文艺演出、活动转移到了非开放性旅游景区,然而这类景区是购买门票才能进入的,所以这种做法实际上限制了当地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享用,是把公共文化服务变成了旅游服务的附属品,把本应由旅游景区运营者做的事转嫁到了全民买单,故而引发了争议。这类做法与公共文化服务在理念上有冲突,政策上有障碍,实践上有争议。

有些从旅游公共服务的角度看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实与公共文化服务无关,因而也不存在融合发展的问题,如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厕所革命等。应该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旅游公共服务都具有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的空间与可能。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或者说公共文化服务在旅游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应建立的基本理念、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主客共享”,即不论是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旅游公共服务,都能为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同样的享用条件和环境,能为市民和游客共享。这是判断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能不能融、宜不宜融的基本标准。上文提到的公共阅读、 群众性文艺活动走进非开放性旅游景区之所以引起争议,就在于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旅游景区头道门票拒绝了一般在地居民对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享用,背离了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基本原则。同样的道理, 旅游厕所革命也不意味着非开放性旅游景区内的公共厕所由政府主导建设。专为游客服务的公共厕所,建设主体应是景区运营者,是旅游景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只有开放景区或景区的开放部分,公共厕所建设才属于旅游公共服务。

有些属于“生活服务”范畴的特色化、个性化旅游服务,可以和旅游公共服务互嵌,但本质上不属于旅游公共服务而属于“生活服务”,因而不是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问题,而是与市场化文化服务融合的问题。《“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对我国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做出了如下阐释:从权责分类来看,公共服务包括两类,一是政府承担保障和供给数量与质量主要责任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公共文化领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或者市场主体提供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所说的优惠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所谓“生活服务”, 是指完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的服务,是公共服务的补充,但与公共服务性质不同。“十四五”期间我国部署“大力推动生活服务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拓展空间”,这一表述与发展思路需要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都需要提档升级, 生活服务能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拓展空间,笔者理解,意思是说旅游领域的生活服务是完全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 它可以和旅游公共服务有序衔接,互嵌式、阶梯式发展, 但它本质上是特色化、个性化、 市场化的旅游服务,完全由市场供给。这类服务与文化的融合,是与文化产业、市场化文化服务的融合。 所以,《“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在部署优先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服务时,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到重点推动的范畴,具体包括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在旅游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同时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的旅游权利,当前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推动一批自然资源型、历史遗承型旅游景区免收首道门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先生提出了一个建议:免费 开放部分景区,尤其是国有重点景区(免首道门票)。 这一建议迅即冲上热搜 ,说明了受关注程度。推动旅游景区免门票,做起来肯定有难度、有阻力,不可能一刀切,也不可能齐步走,但就像十多年前我们大力呼吁和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一样,今天需要大力呼吁和推动这件事情了。其实,在实践中,一批治理水平高的旅游景区实行免门票模式,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实现或正在显化。把这一模式进一步拓展到更多的自然资源型、历史遗承型旅游景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来说,可以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扫除障碍、疏通渠道、开辟空间,有利于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要素,更好地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在以文塑旅中的作用;也可以创造出新的主客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堵点,有利于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提高实效性,更好地体现以旅彰文的实际功效和价值。总之,实现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免门票制,将会带来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景象、新面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