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2101391301xj/2023-00001 | 生成日期: | 2023-07-20 |
文 号: | 关键字: | 旅游,文化,发展,建设,项目 | |
所属机构: |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机构: |
靖远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十四五”规划 | |
信息来源:靖远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3-07-20 15:39
浏览次数:
|
|
|
|
靖远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关于做好“十四五”县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县立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重点打造了水韵独石、稻香村瓜园、花儿新村、东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虎豹山庄等一批重点文旅融合项目,开发建设了南滨河景观带、怡园古城等沿黄景点及商业综合体,探索形成了黄河风情游、红色文化游、传统民俗游、农业观光游等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了“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节”“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靖远国际马拉松赛”等系列文化旅游节会赛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建乡村旅游厕所17座、停车场4处、观景台2处,新建沿黄旅游扶贫公路13.8公里,设立各类旅游标识标牌132块,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3亿多元新建星级酒店3家(同盛大酒店、雷迪森大酒店、海昌大酒店)。投资30亿元的靖远县靖乐渠环境治理及七馆一中心建设PPP项目已开工建设。培育开发了以“靖远枸杞”“小口大枣”“靖远羊羔肉”“靖远黑瓜籽”“靖远旱砂西瓜”“大庙香水梨”“靖远文冠果油”等7个国家地标产品为主的一批特色文旅产品。目前我县有旅行社营业部6家,旅游商品销售示范点6家,旅游示范村4个,乡村“农家乐”133家,“农家乐”就业人数3864人。截止2019年底全县接待游客153万人次,累计收入9.96亿元,同期分别增长22%和28%。其中乡村旅游人数57.1万人次,收入1.2亿元,同期分别增长16%和21%。2019年全县新增文化企业34个,2020年上半年新增22个,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2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5629人。 二、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政策机遇。一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求我们丰富文化内涵,讲好黄河故事;三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旅游+”,不断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功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 (二)资源优势。一是我县现代农业发达,为促进“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黄河流经靖远县154公里,是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和黄河风情游的最佳平台,以“小口大枣”“靖远枸杞”“靖远黑瓜籽”“靖远羊羔肉”“靖远文冠果油”“靖远旱砂西瓜”“大庙香水梨”等7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依托,发展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南滨河景观带、怡园古城、花儿新村富新坪、“天.地.人三合村”、“稻香村瓜园村”、“菜根香大坝村”、福门花海、东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虎豹山庄等沿黄景点和商业综合体,已初步形成“山水人文˙大美靖远”黄河风情旅游品牌,使靖远成为兰白都市经济圈黄河“慢生活”游憩区;二是境内文物旅游资源丰富,为推动“开发+保护”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尚未核定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100处;三是境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为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境内有红色旅游资源12处,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旧址、红四方面军中和堡总指挥部旧址、吴家川红军战斗旧址纪念园等12处红色旅游资源,是我县打造长征文化主题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县域内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为发展传统民俗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兴隆乡大庙村入选2018年度“全国生态文明村”,平堡镇平堡村成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库,现有西滩跳鼓、靖远民歌、靖远孙氏鞭杆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靖远皮影戏、荷包、刺绣、靖远民歌、靖远糁饭、羊羔肉等38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五是全县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好,为开展“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被评定为三级馆,建成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个、乡村舞台和农家书屋覆盖全部行政村,建成“一村一场”147个、公共体育场1个、“笼式足球场”4个、乡镇体育惠民工程11个、农村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4家和城区数字影院3家,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每年举办靖远马拉松赛、广场舞大赛、秦腔大赛、青年歌手大赛、少儿器乐大赛、社火调演、书画展、非遗展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赛事460多场次,吸引着众多的“跑团”、自驾游和探亲游客人来靖远观光旅游。 (二)面临挑战。一是旅游产品欠缺,我县历史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但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整合和开发利用,景区景点打造和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水文化”的文章做得不足不深,独石村、瓜园村、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乡材旅游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可供游客驻足观赏、体验消费的产品不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二是服务体系滞后,缺乏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自驾游服务中心、综合型购物场所,一些景区景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比如连通景区的道路不完善导致景区可进入性不强,缺乏与游客量相匹配的停车场与游客中心,旅游厕所与景区等级不符合,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旅游行政服务体系不完善;三是市场不健全,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小、门类少、实力弱、产业值低,缺乏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产业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缺乏特色旅游商品和文艺精品演出,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四是乏专业人才,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从业人员的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后续发展和做大做强;五是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工作还处在文旅部门单打独斗的状态,中央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享受协调比较困难。 三、“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展要求,深入挖掘靖远文化旅游特色资源,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讲好靖远故事,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改善旅游发展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质量品质,以游强县、以游兴村、以游富民,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文旅融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来,通过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正确而处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发展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保护,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整合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独具靖远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4、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特色品牌为指向,坚持项目带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落到实处。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将我县打造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县创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创建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增长达到22%以上。 (四)重点任务。 1、优化文化旅游产业格局。 建设四个“园”,即建设以虎豹口红军渡河黄河战斗遗址为主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以北城滩明长城为主的“长城文化主题公园”,以靖乐渠环境综合治理及七馆一中心为主的“黄河生态文化公园”,以水岸三合为主的“黄河休闲农业观光园”;打造四个“点”,即打造以水岸三合、梨乡大庙、平堡古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以枸杞小镇、东湾田园综合体等为主的旅游新业态示范点,以钟鼓楼、法泉寺石窟、寺儿湾石窟保护为主的文物保护示范点,以西滩跳鼓、孙氏鞭杆为主的非遗保护传承示范点;打好三张“牌”,即打好以靖远枸杞、靖远羊羔肉为主的“美食牌”,以《靖远起义》《枸杞红了》为主的“文化牌”,以靖远国际全程马拉松、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节、小口大枣采摘节为主的“节会牌”。 2、谋划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明长城靖远段(坝滩)主题公园建设项目:位于石门镇坝滩村,该村有明长城四座烽火台(陡沟坪烽火台、坝滩烽火台、炭窑子烽火台、枣茨滩烽火台),为有效保护长城及利用长城让文物活起来,加强烽火台的本体保护、修建参观步行道、加固围栏围墙和界碑界桩,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计划投资1亿元。二是坝滩休闲生态区旅游开发:坝滩休闲生态区与黄河石林主景区饮马沟隔河相望。景区规划东至石门乡坝滩村二道沟,南至景泰黄河石林景区龙湾村,西至靖景黄河河界,北至紫红山,占地6000亩。景区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建设千亩人工湖,打造荷塘垂钓、水上拓展训练等旅游项目;有广阔的戈壁资源,可以开发建设滑沙、沙滩体育项目;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门大枣”旅游资源,可以发展采摘、观赏、乡村休闲为主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项目;有清凉寺为主的宗教建筑群,可以开展民俗文化旅游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三是法泉寺石窟文化保护及旅游开发项目:项目计划修复保护法泉寺石窟、造像等文物;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点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绿化、美化工程,计划投资5000万元。四是靖远县红军渡河战役纪念公园建设项目:项目位于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5个地方,总建筑面积20000㎡,主题广场50亩,碑林1座、文化长廊两道、停车场20亩、广场群雕1座。建设内容:纪念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战役主展示陈列馆、临时陈列馆、文物库房、游客接待中心和服务设施、多功能报告厅,及基础设施,包括广场硬化、给水、电力、电讯、照明、广场草坪、绿化树种、碑林、文化长廊、停车场绿化、广场群雕、停车场,项目总投资2.8亿元。五是平堡镇传统文化村落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平堡隍庙周边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民俗文化展览馆、平堡村传统文化村落的旅游厕所、(平堡古文化一条街)的改造建设、灯山楼的改造和隍爷寝宫的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六是吴家川岩画保护项目:项目在吴家川岩画周边拟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新建旅游厕所1处,新修靖远岩画博物馆1座,修建参观栈道1.5KM,修建游客中心1处,修建岩画、彩陶等制作体验中心1处,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 3、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要素 旅游交通规划。1、在S35景泰-礼县高速公路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设置出入口,一方面连接索桥古渡,一方面连接哈思山,积极推进丝路文化、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2、在S35景泰-礼县高速公路靖远县石门乡坝滩村设置出入口,一方面连接黄河石林大景区,积极推进坝滩生态休闲度假区开发建设,引导分流G6京藏高速的游客从靖远进入黄河石林大景区;3、立项建设龙湾村——坝滩村黄河大桥;4、积极推进沿黄快速通道靖远段建设;5、对现有的坝滩——吴家川旅游公路进行改造提升;6、修建哈思山森林风景旅游区旅游道路、雪山寺森林风景旅游区旅游道路、陈沟森林风景旅游区旅游道路、屈吴山风景旅游区旅游道路。 旅游线路规划。一是以“天.地.人———三合村”、“稻香村———瓜园村”、“菜根香———大坝村(法泉寺文化景区)”构成一日游闭环线路,着重以现代农业为主开发一些好吃、好玩、好看的节点。二是以中国传统古村落——平堡村、红色记忆——鱼龙山、花儿新村——富新坪、水韵独石、福门花海为主开发一日游项目,使其成为兰白都市经济圈黄河“慢生活”游憩区。 旅游节庆规划。办好“靖远国际马拉松赛”、“法泉寺民俗文化旅游节”、“高湾籽瓜节”、“刘川桃花会”、“大庙梨花节” “小口大枣采摘节”、 “靖远黄河风情旅游文化节”、“靖远民间社火大赛”等节庆品牌。 旅游商品规划。做好“小口大枣”“靖远枸杞”“靖远黑瓜籽”“靖远羊羔肉”“靖远文冠果油”“靖远旱砂西瓜”“大庙香水梨”等土特产和黄河奇石、手工刺绣、剪纸、十字绣、绘画为主打的系列旅游商品。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建设水冲式旅游星级厕所20 处,停车场5处,游客服务中心2处,旅游集散中心1处;创建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2家。 (四)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紧紧把握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发展机遇,结合国家、省、市文化旅游发展工作部署,指导“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参与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投资经营,用足用活文化旅游业的各项减免税收政策。对纳入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和规划、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在土地、税收、贷款方面给予优惠。 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功能齐全、部门协作、地区协同的旅游行政服务体系,加强文化旅游部门与发改、财政、交运、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文化旅游从业者教育培训服务,及时受理旅游投诉和调解旅游纠纷,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引导、监管、评价和改善机制,保护游客的各项合法权益。 三是优化市场环境。倡导依法治旅,依法兴旅,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强联合执法、异地执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旅游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及时高效地处理游客投诉,依法依规保护好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诚实守信、文明旅游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全面推进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质升级;多部门合作共治,与公安、市场监管、人社局部门对文化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环境。 四是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项目的财政投资力度,通过政府先期投入一定资金,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启动开发项目,重点增加对旅游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入,改善文化旅游投资环境,增强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吸引力,创造吸引外部资金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型投资作用;扩大市场开放程度,出台文化旅游投融资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投资集团和民营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筹集更多文化旅游发展资金;通过资产重组、产权置换、公开募集等方式筹集文化旅游建设资金,积极运用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银行贷款。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旅”和“科教兴旅”战略,以挖掘本地人才和引进外地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形成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相结合的旅游培训体系;加强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旅游人才“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建设“产、学、研”平台,培育高水平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通过文化旅游服务创新、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支撑高水平发展、突破性发展。 六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良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吸引物,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旅游业不仅会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会美化环境,尤其是对于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期的地域。新建、改扩建项目启动之前要先进行环境影响评定报告,避免一切破坏环境的旅游开发与运营,做实旅游环境保护规划,使其具体化、规则化和可操作化,切实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附件:靖远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