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2101391301xj/2024-00022 生成日期: 2024-02-22
文       号: 关键字: 环境,生态,推进,开展,落实
所属机构: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靖远县2023年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
信息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2-22 11:20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污染防治攻坚战,如期完成全县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根据《白银市2023年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结合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问题导向、环保为民,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动县域环境质量改善。

二、工作目标

(一)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全县空气质量稳中向好,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达到32微克/立方米7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1.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4项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并稳步改善有效控制冬春季颗粒物、夏秋季臭氧浓度,基本消除人为导致的重污染天气

()水环境质量指标。靖远桥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达到考核目标要求,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无劣V类水体;省控断面茨滩渡口综合评价达到考核目标要求,水质达标率100%;吴家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

(三)土壤环境质量和农村环境指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新增完成2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2%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市上下达的任务指标。

重点

(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深入实施碳达峰行动。持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设。配合做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交易,推进国家气侯投融资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积极推进重点企业落实碳达峰相关措施。配合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及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调查工作。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对不符合规定的“两高”项目坚决停批停建,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新建、扩建水泥熟料、电解铝、焦化等行业符合产业政策且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在项目备案前必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产能置换;环评审批前必须制定污染物总量削减替代方案,实行总量替代。(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发改局、工信局、业和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2.积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以集中供暖和清洁供暖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电能、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供热,全面推进供热系统节能降碳改造及智慧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大老旧小区改造、供热管网管线改造投入力度,开展重点企业节能技改专项行动,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合理规划布局资源循环利用、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等项目,积极争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开展年度工业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发改局、工信局、业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3.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结合“5.22“生物多样性日、“6.5”环境日、低碳日、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生态环保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环保教学实践活动,分类推进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商场、节水型校园、节约型机关等重点领域创建活动。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积极推广绿色居住消费,发展绿色交通消费,支持文化和旅游领域绿色消费,创新应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实施绿色物流配送,大力推动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强化认证宣传和结果采信运用,鼓励和引导建材、快递包装、电器电子产品等行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服务,推进获得认证产品规范使用认证标识。发改局公安局、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市场监管局、住建局、交运局、文旅局等相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二)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4.深入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按照《靖远县2022-2023年大气污染“冬防”攻坚实施方案》,精准管控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全面落实《白银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利用条例》《白银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划定辖区内禁烧区及烟花爆竹的禁放区。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以及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做好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建立完善网格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商品煤监督检查,对抽检不合格的煤品进行严格处理,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市场监管局、工信局、交运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气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市刘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5.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实施工业锅炉炉窑提标改造,2023年底前完成有色、水泥行业工业炉窑提标改造。启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2023年底前完成现有燃气锅炉30%低氮燃烧改造任务。摸清产业集群分布定位、规模、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推动现有产业集群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含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强化VOCs污染达标治理,进一步推进简易低效VOCs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并加强VOCs无组织排放排查整治。(市生态环境局、工信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市刘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6.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统筹“车、油、路、”治理,坚持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重点监管对象聚焦煤炭、焦炭、矿石运输,推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落地见效。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出租、公交、农村班线等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公交、班线领域新能源车辆更新率。鼓励和引导城乡公交企业,在客运枢纽等场所加快充电桩的布局。有序推进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营运车辆,全面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六b排放标准,严格货运车辆审批,禁止排放不达标、尾气污染严重的车辆从事道路运输,加强重型货车路检路查及集中使用地和停放地入检查。依法对车用汽柴油经营企业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质量不合格、国家明令淘汰车用汽柴油等违法行为。加强黑烟车智能抓拍系统应用,推动全3套黑烟车抓拍系统投入运行。(交运局、工信局、公安局、发改局、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7.全面加强大气面源治理。实施扬尘污染综合防治,严格落实施工场地“六个百分之百”抑尘措施,加强对城市公共区域、长期未开发建设裸地、废旧厂区、物流园、大型停车场等排查建档并采取防尘措施。加强餐饮油烟治理,严把许可准入关,强化日常监管,确保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行。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管控,聚焦秸秆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等领城,拓宽利用渠道,推进综合利用。(住建局、交运局、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市刘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8.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划定《靖远县声环境功能区划》,持续改善声环境质量。2023年底前,配合省厅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率达到100%,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3%。配合组织开展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布设、调整,2023年底前完成校定。加强工业、施工、交通、社会生活噪声监管,提升噪声自动监测能力,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住建局、交运局、公安局、综合执法局、市场监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9.优先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开展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工作,巩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持续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建立健全水源环境档案制度,完成县级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组织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矢量信息编制工作,构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张图”。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管理,加大饮用水安全状况公开力度,引导公众监督。(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住建局、卫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0.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定期开展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大力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等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开展城镇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破损修复改造,提高污水收集效能,确保建成区内无黑臭水体。(住建局)

11.加强黄河干流及祖厉河污染治理。强化枯水期、汛期等重点时段水质管控力度,开展水质季度分析,对超标情况及时预警,视情组织开展现场排查,及时开展分析并落实污染整治措施。持续推进祖厉河污染治理,确保沿河乡镇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及时清理河道垃圾,严禁在河道内乱采乱挖,推进水环境质量巩固改善。(水务局、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大芦镇、乌兰镇)

12.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全力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作,深化部门协作联动,结合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系统规划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合理确定再生水利用方向,推动实现分质、分对象供水,优水优用;统筹项目内容和建设时序,加强资金政策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住建局、水务局,乌兰镇人民政府)

13.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有序推进黄河白银段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任务,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要求,加快推进分类整治及销号工作,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黄河干流交办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并销号。制定印发《靖远县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在黄河干流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工作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现行政区域内全覆盖,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排查、溯源、整治等工作。(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水务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交运局、卫健局、白银市刘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各乡镇人民政府)

14.加大工业园区污水整治力度。持续加大工业集聚区污水治理力度,加强已建成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推进省级及以下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集聚区实施化工企业废水“一企一管、明管输送、实时监测”;配合开展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及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情况调查评估;开展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日常监管监测,有效促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达标排放。(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住建局、白银市刘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乌兰镇、东湾镇)

(四)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15.推进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和《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持续落实“一住两公”和“食用农产品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场所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6.持续开展污染地块(含疑似污染地块)排查。建立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加强系统谋划、优先监管机制为重点,以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保障措施为手段,采取制度管控、工程控制、土地覆绿等措施,积极督促污染地块(含疑似污染地块)污染责任人或土地使用权人逐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17.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积极督促企业落实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法定责任,督导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18.持续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落实好《白银市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实施方案》,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回头看”和排查,严格涉重金属行业大气、水污染物排放管控。(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各乡镇人民政府)

19.着力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落实《《白银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工作方案(2022—2025 年)》《白银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工作方案(试行)》,以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饮用水源地、规模以下畜禽养殖为重点,新增完成2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开展已实施整治村庄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督促不正常运行污水处理设施按时完成整改。配合农业农村部门继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水务局、乡村振兴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0.不断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落实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分类管理,推动土壤地下水重点监管企业开展地下水检测。排查地下水污染风险隐患,推动落实地下水污染溯源、断源、减污措施。(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21.持续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依托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平台,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强化全过程联动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健全工业固体废物监控一张网体系,提高环境监管效率。提升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物资源化利用,力争实现产出当年全消纳。(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工信局、卫健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22.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开展废弃危化品等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对重点危废产生单位专项整治情况开展“回头看”,巩固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强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企业自行处置利用设施环境管理,鼓励企业对产生危废自行利用处置,实现危险废物就近安全利用处置。严厉打击和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卫健局、公安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23.防控重金属污染。持续推进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工作,动态更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金属全口径清单。严格落实重金属项目总量替代制度,从严审批涉重金属重点行业项目。大力推进重金属工程减排项目建设,推动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24.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深入贯彻“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整治辐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督促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落实环境辐射监测及信息公开工作、加快推进稀土冶炼伴生放射性废渣处置库建设工程建设,加强3#尾液库巡查巡检,保障周边环境安全。加大核文化宣贯力度,普及核文化相关知识,增强人民群众核文化水平。(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五)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25.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根据省、市“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实施方案,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地内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稳定。(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林草局、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2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障措施,切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林草局、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

27.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每季度组织开展行业或辖区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筛查,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提高损害赔偿案件办理数量和质量。(相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职能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28.配合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申报。认真贯彻落实《白银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1-2025 年)》,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要求,配合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申报工作,力争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标准。(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9.开展落实好“三线一单”管控工作。做好“三线一单”成果共享共用,落实各类管控单元管控要求,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底线。(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局、工信局、财政局、住建局、交运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林草局)

30.持续推进排污许可“ 一证式”管理。继续开展排污许可提质增效行动,完成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率100%任务。按时序完成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提交率、典型行业全部持证排污单位执行报告内容规范性审核等工作2023年底完成排污限期整改“清零”工作。强化排污许可执法监管。加强对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主要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自行监测、执行报告和台账记录等方面的监督管理,督促排污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推进持证排污、按证排污、依证监管政策措施落实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

31.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在做好环评保障的同时,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把好生态环境准入关口,落实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严守生态环境底线。落实《甘肃省十四五推进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及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工作方案》对于新建工业项目一律按要求进入园区(发改局、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水务局,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七)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32.提升监管执法效能。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格按照《靖远县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清零”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紧盯重点问题、狠抓整改落实,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黄河保护法》《白银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利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全年常态化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执法检查。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联动,全力组织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联合专项行动等年度重点执法任务,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重点区域联合踏查、及时互通案件信息等形式,全面形成打击环境违法案件工作合力。始终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综合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等手段,严厉打击停用环保设施、无证排污、超标排污等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白银刘川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承担任务,强化沟通协调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按照“管发展要管环保、管行业要管环保、管生产要管环保”原则,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强化分析调度要及时对各项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度和分析及时掌握指标完成情况任务落实进展,督促相关单位加快突出问题整改。通过预警通报、明察暗访、发文督办、约谈问责等方式,传导工作压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三)强化宣传引导。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宣传引导健全生态环境新闻发布机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境普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健全公众监督,鼓励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凝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社会合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