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2101391301xj/2025-184225 生成日期: 2025-06-02
文       号: 关键字: 粪肥,服务,还田,技术,农业
所属机构: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关于靖远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公示
信息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6-02 18:03
浏览次数:

靖远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项目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央和省级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部署,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种养密切结合与废弃物高效转化利用的新模式,开创“生态平衡-资源增值-产品提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新质生产力。经过四年试点,靖远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已成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提高稳粮保供能力、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以及加快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方式、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5年,中央财政和省农业农村厅继续支持我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为明确工作重点,确保工作成效,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花钱买机制”原则,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粪肥就近还田,稳定扶持、培育壮大一批集粪污收集、处理加工、转运还田的专业化、社会化第三方服务组织。推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处理,腐熟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技术模式,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加快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总结五年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做法,形成更加稳定成熟的“种养+服务一体化”的种养适配、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和长效机制,辐射带动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生态循环和农业绿色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整县开展粪污就地消纳、粪肥就近还田工作,培育扶持一批技术成熟、设施设备齐全的集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转运、还田的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探索总结一套社会化服务市场运行模式,建立起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粪肥还田服务方式和运营模式;形成一批成熟的技术模式、运行机制和补贴方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宝贵经验和做法。试点项目结束后,基本能够实现服务主体自主经营、农户主动对接、市场稳定运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任务。鼓励服务主体重点在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上实施粪肥还田,并兼顾瓜果、蔬菜、枸杞等经济作物。全县累计落实有机肥施用面积10万亩以上,其中:腐熟农家粪肥(含沼液沼渣)还田面积9.5万亩以上,生物有机肥施用面积0.5万亩以上。开展有机—无机配施、肥料利用率、新型肥料等田间试验4项,布置布设粪肥还田效果监测点20个以上。抽检粪肥样品(含沼液)90个以上、生物有机肥15个,确保粪肥中的环境限量指标符合《有机肥料》(NY/T 525-2021)和《农用沼液》(GB/T 40750-2021)标准要求,生物有机肥各项指标符合《生物有机肥》(NY 884-2012)要求。建设1个万亩核心示范片,每种技术模式配套建设1个千亩示范区,同步在核心示范片设立示范标识牌。

三、重点工作

(一)服务主体。落实服务主体评价退出制度,动态调整实施主体,构建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根据2024年各服务主体参与粪肥还田的工作积极性、任务完成情况等实际表现,对存在工作消极、服务质量不达标、未完成还田任务面积等问题的1-2家服务主体予以剔除,将2025年的服务主体数量控制在约12家。新增服务主体需严格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场地、有技术、有设备、有基础”的“六有”标准,经由自愿申请,所在乡(镇)、村推荐以及项目技术指导组实地核查等流程后,方可被遴选为承担粪肥还田和基础性工作的服务主体。

(二)建设规模。综合考虑我县主要农作物布局、畜禽养殖分布以及农户施肥习惯等因素,并遵循粪肥的产生量、就近处理、就近施用原则,同时结合各区域粪肥需求量及运输成本等情况,将我县涉及粪肥还田的乡镇划分为4个粪肥还田消纳片区,共同完成有机肥还田面积10万亩以上,其中腐熟农家粪肥(含沼液沼渣)还田9.5万亩以上,生物有机肥施用0.5万亩以上。各服务主体的粪肥还田任务面积参照《粪肥还田任务合同》执行,具体面积可根据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农户采购意愿等实际情况可适当灵活调整。项目规划在北湾镇建设一处万亩核心区,并配套设立示范区标识牌;在五合镇打造一处千亩沼液还田示范区,在东升镇打造一处千亩堆肥还田示范区;要求每个服务主体在其所在乡镇至少建立3个百亩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推进策略,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亮点项目。

(三)技术模式。充分考虑服务主体运行机制、生产粪肥类型以及农户长期施肥习惯的基础上,县域内推广应用以下三种技术模式。

1.堆肥还田+机械深施技术。将精心堆制而成的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堆肥,通过车辆运输至农户田块,根据实际地形、栽培作物以及地上附着物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机械或人工方式进行均匀撒施,然后借助先进的机械设备将堆肥翻入深度为0-20厘米的土壤层中。结合县域优势产业布局和服务主体分布情况,该技术模式重点在东升、高湾、东湾、乌兰、北湾、刘川等产业集中乡镇进行推广应用,按照亩均施用堆肥不少于1000千克的标准规范开展粪肥还田作业。

2.沼液还田+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技术。经厌氧发酵充分腐熟的沼液,由专业运输车辆运送至农户田间地头。针对具备水肥一体化设施条件的田块,将沼液注入蓄水池,在作物关键生育期,依据生长需求,借助灌溉管网与施肥设备的精准联控,实现沼液与灌溉水的均匀混合与滴灌施肥。对于尚未配备该技术系统的区域,则采用专用沼液运输车辆低速匀速作业,将沼液均匀喷洒于地表,随后利用大型深翻机具翻耕。对于无法采用上述方式施用沼液的田块,严格控制施肥量与兑水比例,通过直接将沼液兑水稀释后进行冲施。依据沼液沼渣生产企业的地理位置,该技术模式重点在枸杞、西瓜、玉米、小麦、杂粮等作物种植集中的五合镇和北湾镇进行推广应用,按照亩均施用沼液不少于2000千克的标准严格执行沼液还田工作。

3.生物有机肥+配方施肥技术模式。针对项目区内存在的粪肥还田与农户种植时间不匹配问题及示范推广需要,对项目区内农户进行生物有机肥补贴。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和土壤肥力状况,将生物有机肥与适量的复合肥或配方肥进行合理搭配,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随后利用大型农业机具将混合后的肥料均匀翻入0-20厘米的土壤耕作层。这种技术模式当前主要优先在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推广应用,每亩补贴生物有机肥120千克(3袋)。

(四)运行模式。2025年,在全县范围内重点推广应用以下两种粪肥还田运行模式:

1.“养殖场或农户(提供粪源)+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收集、处理、转运、还田)+种植基地”运行模式。经筛选确定的2025年第三方社会化服务主体负责收集养殖场或散养户产生的畜禽粪污,经统一集中发酵腐熟处理后,借助还田机械完成堆肥还田作业。该运行模式涵盖了服务主体收集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堆沤腐熟以及粪肥转运、撒施等全部作业环节。

2.“养殖场或农户(提供粪源)+第三方沼气生产企业(收集、处理、转运、还田)+种植基地”运行模式。由选定的2025年沼气专业化生产服务主体收集养殖场或分散养殖户的畜禽粪污,运用厌氧发酵生化反应技术生产沼液,并通过管道输送或专用运输车辆将沼液配送至农户地块,采用滴灌、撒施、冲施、沟施、追施等多种方式进行作业。此运行模式包括服务主体收集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厌氧发酵以及沼液专用车辆转运、沼液撒施或冲施等全部流程。

(五)粪肥质量监管。要求服务主体必须严格遵循《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GBT36195-2018)和《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NY/T3442-2019)所规定的标准,规范开展无害化处理和堆沤腐熟作业,确保抽检的每一批样品中所含砷、汞、铅、镉、铬、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等环境限量指标全面符合《有机肥料》(NY/T 525-2021)标准要求;同时,每一组沼液样品的重金属、水不溶物、粪大肠杆菌、总盐浓度等指标参数也必须达到《农用沼液》(GB/T 40750-2021)行业标准;此外,对于招标采购的生物有机肥进行随机抽检,确保其各项质量指标严格符合《生物有机肥》(NY 884-2012)标准要求。有机肥生产必须以畜禽粪便作为原料,严禁混入餐厨垃圾、污水等其他无关废弃物。

为切实保障粪肥质量达标,各服务主体在开展粪肥还田作业前,技术指导与模式创新小组需对每一批次集中腐熟的粪肥样品进行严格抽检,务必做到腐熟一批,检测一批,合格一批,还田一批,以此确保粪肥质量的可靠性。对于抽检结果不合格,尤其是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粪肥,坚决禁止还田,必须立即进行重新处理。待重新处理后的粪肥再次接受抽检,只有在抽检结果完全合格后,方可允许进行还田作业;若经过反复处理仍无法符合既定标准的粪肥,则严禁将其作为肥料使用,杜绝一切潜在风险。

(六)试验研究与效果检测。科学布置田间试验。在刘川镇赵村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分别开展有机—无机配施试验、有机—无机最佳配比试验以及新型肥料田间试验共3项;在五合镇白塔村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域,开展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1项。根据不同试验地的作物种类、土壤肥力状况等具体条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精准评价,深入分析并总结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机肥料与化肥配比方案,为实现粪肥与化肥的合理配施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全县范围内有机肥的广泛推广应用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合理规划效果监测点。充分考虑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地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分别在刘川镇和五合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或地块,以辣椒、番茄、玉米、小麦、大豆等特色优势作物为主要监测对象开展效果监测工作。每一种技术模式对应设置3个效果监测点,确保全县监测点总数不少于20个,从而全面、综合评估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下粪肥施用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提升产品品质、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实际成效。准确分析试验数据。在试验开展前及结束后,分别对土样样品进行全面检测分析,检测指标涵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PH 值、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全盐含量等12项内容;对肥料利用率试验中的籽粒和茎叶养分含量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全氮、全磷和全钾。同时,详细记录农作物整个生育期间化肥的实际使用量、有机肥的替代减量、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比例以及农作物最终产量等关键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筛选出最佳的粪肥还田服务模式,并科学、客观地评价粪肥施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产品品质、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农作物产量以及投入产出效益比等方面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七)探索长效运行机制。积极鼓励种养对接,倡导并推动签订“养殖场户—服务组织”“服务组织—种植基地”等形式的粪污购销以及粪肥还田长期合作协议。在协议框架下,养殖户可依据约定向服务组织收取合理的粪污收集运输费用,而种植主体则以优惠价格向服务组织支付粪肥施用相关费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并优化利益链接机制,确保服务组织在提供粪污收集运输、施肥到田等服务过程中能够实现盈利目标,同时保障农户能够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优质、高效的粪肥产品,从而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农业增产增收的双重效益,推动粪肥还田资源化利用向长效常态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切实强化粪肥还田过程的监管力度,充分利用“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粪污收集、处理以及粪肥施用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监管,确保每一环节都有迹可循,明确粪污的具体来源以及粪肥的最终去向,有效防范潜在风险,保障整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规范、有序运行。

(八)加强技术指导与宣传培训。牢牢抓住粪肥还田的关键时期,针对大田粮食作物种植农户中存在粪肥施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及时组织开展现场指导和宣传鼓励工作。采用集中培训、现场观摩、技术人员下乡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第三方服务组织、畜禽规模养殖场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示范区内种植农户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切实提升其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相关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此外,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甘肃三农在线、西部资讯网等各类网络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并在示范区醒目位置设置标牌进行展示,为项目的整县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各界对该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四、做好全面总结评估

立足于2021至2025年项目实施的全进程,以技术路径创新与运营机制优化作为双轮驱动,综合考虑服务主体的培育与成长轨迹、项目执行达成的实际成效、资金管理及分配的精准性与合理性、典型经验及做法的提炼,以及长效机制构建的进展与质量。通过科学、准确的分析与梳理,确保项目总结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最终形成一份高质量、有深度、具指导意义的评估报告,为服务组织的后续发展、经验推广以及行业进步提供坚实可靠的信息支撑与决策参考,助力绿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与持续繁荣。

五、资金使用预算

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财政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计划的通知》(甘农财发〔2024〕65号),下拨我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专项资金 1000万元。具体资金使用方向和预算如下:

(一)用于购买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826.5万元,占项目资金总量的82.65%。主要用于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粪污收集、堆沤处理、粪肥转运、机械还田等全环节服务补贴,依据其还田面积按照87元/亩标准进行打包奖补。

(二)用于生物有机肥施用补贴100万元,占项目资金总量的10%。主要用于采购生物有机肥,解决粪污收集处理、粪肥还田与作物种植季节性错位问题,亩均补助生物有机肥120kg

(三)用于基础性工作费用73.5万元,占项目资金总量的 7.35%。包括田间试验研究、样品检测(含土壤、生物有机肥、粪肥、植株及农产品样品)、效果监测、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现场观摩、宣传报道及省市专家指导培训、复印打印、资料装订、宣传资料印刷、技术指导、入户调查、示范牌和试验牌制作等工作开展所需一切费用,以及支付粪肥还田追溯系统50%剩余款项。该项剩余资金可用于服务主体粪肥还田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专班,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审计局、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协调各部门、乡镇之间的关系,确保各成员单位工作有序衔接,提高办事效率,顺利完成项目各项建设任务。

(二)加强业务指导。项目具体实施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不定期对服务主体开展的粪污收集、加工处理、转运还田等全环节进行业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堆沤腐熟、粪肥质量等操作不规范问题,立即要求服务主体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操作。对项目推进不力的服务主体,适时调整补助资金发放比例,情节严重的可取消其项目服务主体资格。各服务主体要对粪便收集量、腐熟粪肥量、还田量、还田面积等设立专门台账进行精细化管理,详实记录各环节操作情况,确保全程可追溯。项目实施结束后,由项目具体实施单位组织成立验收小组,成员包括县农业农村局财务股、综合股以及县农技中心财务室、土肥站、分管领导等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对已完成的粪肥还田面积开展阶段性县级验收工作,保证项目实施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三)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3〕11号)、《甘肃省财政厅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甘财农〔2023〕80号)要求,规范管理、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坚持资金与任务相匹配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严禁超范围使用补助资金。定期开展任务落实情况调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监管工作,及时准确掌握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进展以及运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情况,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各项支出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项目建设要求,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工作安全以及人员安全,按时足额兑付各项补助资金和其他费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总结评估。系统梳理五年试点项目取得的工作成效,重点围绕长效机制创建、服务组织培育、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粪肥还田技术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提炼与全面总结。择优推介3-5个服务能力强、设施基础好、运行规范且市场前景广阔的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打造一批涵盖“收-腐-转-用”全流程服务的种养循环试点样板工程,有效激发服务主体和种植农户参与种养循环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迈向新高度,做好农业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附件:1.靖远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绩效目标表

2.靖远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3.靖远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技术指

导与模式创新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1

靖远县2025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

绩效目标表

专项名称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

中央主管部门

财政部、农业

农村部

专项

实施期

2025年

省级财政部门

甘肃省财政厅

省级主管部门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资金
情况
(万元)

年度金额:

1000

其中:中央补助

1000

地方资金


年度目标

扶持培育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面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有效机制,提升项目区农户科学施肥意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值

绩效指标

产出指标

数量指标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数量

1

质量指标

有机肥料施用面积

有所增加

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有效机制

建立健全

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

项目区农户科学施肥意识

提升

满意度指标

服务对象

满意度指标

试点县项目区农户满意度(%)

≥85


2

靖远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

工作专班成员名单

人:宋秉鑫     县政府副县长

   员:罗爱民     县财政局局长

赵兴科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海瑞     县科技局局长

王绍先     县审计局局长

连总政     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局长

张生东     县农技中心主任

武建荣     乌兰镇镇长

张国晓     北湾镇镇长

候登海     糜滩镇镇长

李彦伦     三滩镇镇长

杨亚亚     东湾镇镇长

王寿文     刘川镇镇长

      高湾镇镇长

于建新     五合镇镇长

邢燕斌     东升镇镇长

      北滩镇镇长

张全荣     双龙镇镇长

滕贵林     永新乡乡

      若笠乡乡

叶树成     靖安乡乡

李复政     石门乡乡长

      兴隆乡乡长

梁维仓     大芦镇副镇长

梁晋显     平堡镇副镇长

 

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工作任务完成后,工作专班自动解散。


附件3

靖远县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

技术指导与模式创新小组成员名单

  长:张生东  县农技中心      主任

副组长:李晓宏  市农技中心      推广研究员

李振谋  县农技中心      正高级农艺师

  员:王进明  县农技中心      高级农艺师

丁守彦  县农技中心      高级农艺师

展成业  县农技中心      推广研究员

齐小梅  县农技中心      高级农艺师

李永堂  县农技中心      高级农艺师

朱久锋  县农技中心      高级农艺师

胡建玉  县农技中心      高级农艺师

赵树春  县农技中心      高级农艺师

刘华琴  县农技中心      高级农艺师

柴维荣  县农技中心      农艺师

韦宏亮  县农技中心      农艺师

刘怀坤  县农技中心      农艺师

   县农技中心      农艺师

张靖才  县农技中心      农艺师

   县农技中心      农艺师

牛玉斌  县农技中心      农艺师

常姣姣  县农业农村局    农艺师

张兴鑫  县农业农村局    农艺师

王邦国  县农业农村局    农艺师

魏万翠  县农业农村局    农艺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