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2101391301xj/1970-172821 生成日期: 2021-01-21
文       号: 关键字: 建设,林草,发展,生态,工程
所属机构: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靖远县“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请选择
发布时间:2021-01-21 09:03
浏览次数:

  “十三五”以来,靖远县林业和草原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构建“三大体系”的发展目标,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总体思路,争项目、抓质量,大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县林草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资源总量增加,质量稳步提高,生态功能增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局面。

  一、“十三五”林草工作总结

  (一)规划完成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县林草业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9.4万亩,完成投资6720.36万元,兑现补助资金12820.96万元;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完成2066.66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00公顷,封山育林1200公顷,退化林分修复改造200公顷,修复266.66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实现了全面禁伐,工程区内34.57万亩森林资源面积得到有效保护,新建管护站1个,职工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完成新一轮退耕还草人工种草3万亩;完成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面积11万亩;建成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1.2万亩;完成枸杞、大枣、文冠果等特色林果基地建设17.12万亩。其中:枸杞10.85万亩,苹果0.585万亩,大枣0.05万亩,文冠果5.22万亩,其他0.41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600万株;哈思山、法泉寺省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小坪山林场成功申请建制,并纳入国有林场序列管理;完成哈思山林场、小坪山林场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小口大枣”、“靖远枸杞”、“大庙香水梨”、“靖远文冠果油”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林下经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科技服务、资源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林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建设成就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确立,使林草成为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明确了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建设,重视林草发展。林草发展方向的改变,使林草建设任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形成了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主体的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给林草植被稀少、森林资源匮乏,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靖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退耕还林(草)、三北五期等林草生态重点工程的实施,实现了靖远林业历史性的跨越发展,2019年全县林地面积 175.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11﹪,实现林业产值20.85亿元。

  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意识逐步形成,后续产业逐年发展。退耕还林工程自实施以来,全县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建设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61.12万亩,使全县林草覆盖率净增4.9个百分点,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一定控制。二是实现了农民增收。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兑现补助资金5.59亿元,平均每个退耕农户享受补助资金5501元。尤其在连续干旱期间,干旱山区基本绝收,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低产、低效的耕地退出后,农民变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土地单产增加;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通过开展养殖、加工、贩运和外出务工,收入明显增加;三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的大规模实施,有效推动了草畜产业、文冠果、枸杞、大枣、中药材等农林产业蓬勃发展,农林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四是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五是农林龙头企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以及其他林业补贴项目快速推进我县涉林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种植、加工、销售等重要环节的高科技龙头企业,必将推动我县林业产业向高科技、全国以及全社会同等水平发展。

  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初步构建成我县沿黄灌区和北部高扬程灌区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实现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提高转变,生态状况从逐步好转进一步向明显改善转变,工程区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由稳步复苏进一步向和谐发展转变,基本解决转岗就业问题,民生明显改善,社会保障全面提升,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三北防护林工程继续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截止“十三五”末,靖远县三北工程保存面积达到25720.76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9914.09公顷,封山育林面积5746.67公顷,飞播造林面积60公顷。退化林分改造200公顷,修复266.66公顷。一、二、三期人工造林由于遭受天牛危害,保存率较低。三北五期工程实施以来,为提高工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我县加大工程管理力度,狠抓工程实施各个环节,通过多措并举,三北工程保存率逐年提高,“十三五”期间三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00公顷,封山育林1200公顷,退化林分改在200公顷,修复266.66公顷,保存率达到了100%。工程的实施,降低了靖远县区域内水土流失和沙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沙尘危害明显减轻,人居环境明显好转。“十三五”期间三北工程营造生态经济型农田防护林367.66公顷,平均每公顷防护林保护农田10.8公顷,在经营周期内(庇护有效期13年)累计庇护农田面积5.16万公顷,有效遏制了耕地沙化。防护林工程建设有效抵御风沙入侵,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防止耕地由于风沙侵蚀退化。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逐项落实,植被盖度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草原补助奖励政策、退耕还草、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等草原项目的实施,给靖远县草原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全县实施草原禁牧面积7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551.76万亩,完成减畜任务1.22万羊单位;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8.4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0%以上。

  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效益稳步提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突出品牌、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原则,基本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林果产业有效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干旱半干旱山区为主的文冠果产业基地,以兴电灌区、双永灌区为主的枸杞基地,以沿黄河灌区为主的优质苹果基地,以刘川灌区为主的优质桃基地,以石门、双龙为主的优质大枣基地,以兴隆、永新两乡为主的优质梨基地等六大特色林果基地,新增经济林面积17.12万亩。2020年全县特色林果基地面积达到49.32万亩,林果产量达到45347吨,产值11.24亿元。“靖远文冠果油”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县被命名为“文冠果之乡”。

  国家级公益林得到全面保护,管理日趋规范。随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继续实施,一是公益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森林植被将会逐步得到恢复和重建,使森林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高效,更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二是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三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断提高,管护人员和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退耕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改善民生,促进林区社会稳定。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全面深入,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利用植树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及“3.3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节点在全县开展宣传活动,悬挂横幅15条,向群众散发宣传资料20000余份,积极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和保护野生动物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全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普遍提高,明确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形成人人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共放生苍鹰1只、白鹭2只、池鹭1只、鸬鹚1只、风头䴙䴘1只、普通朱雀4只、北朱雀12只、布谷鸟1只、石鸡4只、刺猬1只、草兔54只、长耳跳鼠1只、野生蝎子129.69公斤,掩埋草兔死体22只;救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雕枭2只、红隼1只、猎隼1只、苍鹰1只、白鹭1只、娃娃鱼2只。

  林草业建设科技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造林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三五”以来,我县林草重点工程建设改变传统造林模式,注重科技造林,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原则,将林草重点工程同林草科技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严把“规划设计、整地标准、苗木质量,科技栽植、抗旱保活”等关口,突出河流源头,天然林缘,风沙沿线和公路两旁等生态区位重要地段,实行一架山、一面坡、一道梁、一条路全面治理,整流域、整山系、整乡、整村推进,使全县林草生态工程建设在治理重点、治理规模、治理模式、创精品工程等方面有了明显突破,每项生态工程建设均严格按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自查验收的环节进行。抗旱造林、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城乡大环境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建设、美丽乡村等绿化成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生态工程建设的科技水平和工程质量显著提高。特色经济林果无公害生产、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了林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丰富了林果栽植品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抢抓全省千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的机遇,举办各类林业技术培训班90场次以上,培训人员达到1.2万人次以上;建成乌兰、刘川、大芦、三滩4个乡镇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引进经济林新品种5个,建成特色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个,经济林提质增效示范基地8个。引进推广林下肉苁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010安全枸杞”生产技术等林业新技术10项。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度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我县林草重点工程管理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方针,全面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管理和造林质量管理,全县林草重点工程工作有了明显加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在技术管理上,进一步强化作业设计管理,把作业设计率作为工程验收的重要指标。在施工管理上,推行工程监理制,从过去只注重结果管理转变为既注重结果管理更注重过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项目法人、项目监理、项目合同制,坚持专款专用、单独建账、阶段性报告制度。在苗木供应管理上,全面实行苗木“招投标”制、“两证一签”制和两级验收制度。在检查验收上,严格实行县级全面检查验收制度,现场验收现场通报,限期整改的办法,及时处理存在问题。在管理手段上,积极筹措资金配备了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专门用于工程管理,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进一步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和信息交流速度。在队伍建设上,针对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次请专家对林草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在档案管理上,做到工程有建设,建设有记录,记录有资料,资料有档案,档案有管理,管理有人员的环节管理,规范了工程管理工作。

  林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林业“三防”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我县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注重提高执法理论水平,规范了林政资源管理,严格执行“十三五”森林采伐限额,稳步培育森林资源增长。以保护资源,维护林区治安为目标,结合开展 “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绿盾行动”、 “绿卫行动”、等专项行动,全方位打击违法行为;受理林业行政案件287起,查结287起,处罚297人次,罚款716529元,震慑了犯罪分子,教育了广大群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病虫预测预报网络,加强林业系统内各基层场站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人员培训,完成全国2014-2016年度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达到了100%,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防治哈思山林场油松食叶害虫、枝干梢害虫4.5万亩次,防治退耕地和公益林地鼠兔害6万亩次;防治枸杞、大枣、苹果等经济林病虫害15万亩次,有效的保护了全县森林资源安全。森林草原防火完成建设瞭望台5座,消防水池2座,开通扑火道路5公里,建设防火隔离带10公里,购置了防护服,灭火器,铁扫把等灭火设备及卫星电话、对讲机等信息化网络设备。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实行领导带班制度、零报告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重要区域严防死守,主要节点采取非常规措施,制定了严格的措施,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责任。由于措施硬、责任清、管理严,实现了林区无火灾的好成绩。

  林业基础设施有新的改观,林业发展效率持续加快。以项目为载体,多方筹资购置电脑、复印件、传真机、GPS、电子求积仪、无人机、配套办公桌椅等,从根本上改观办公条件,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各项工作条件,职工工作积极性高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高度重视基层场站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场站的面貌,新建管护站5处,硬化林区道路8.5公里,办公条件落后、交通困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执法队伍不断壮大,执法机构更加完善,管护队伍不断加强,执法能力显著提高。加强苗木监管力度,引进林业科技技术,培育良种壮苗,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培育品种苗木,提高工程造林良种使用率,为全县林业发展准备充足的后备资源。

  林草建设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各项林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面强化林草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单位领导负责制,确定专人负责工程资金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工程建设资金全部由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办法,执行预算一笔,拨付一笔的管理体制,使林草建设资金真正用到实处,保证了全县各项林草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发展起步良好,林业可持续发展活力凸显。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的实施,带动了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发展,建成大枣、枸杞、文冠果、肉苁蓉私营加工企业98家,枸杞交易市场2个,土特产销售点53个。大户流转土地造林异军突起,造林规模迅速扩大,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发展推进推动全县林草发展的中坚力量。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林下经济复合经营林地面积达到10233.33公顷,实现产值27293万元,参与农户12857户。其中特色林果种植面积累完成4866.67公顷,产值达到2502万元;林下种植13.72万亩,参与农户10820户,产值达到7802万元;林下养殖50.303万多羽(头),参与农户1440户,产值达到7601万元;兴建林产品采集加工企业4家,产品采集的林地面积7562亩,涉及农户490户,实现创收1180万元;休闲旅游及农家乐扩展面积0.61万亩,参与农户107户,实现产值90万元。建立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争取省级财政补贴75万元。通过林地复合经营,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极大的缩短了林业生产周期,带动了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增加了林农的收益。

  二、林草“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工作要点

  “十四五”期间,全县林草工作的要点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建设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林草业在生态保护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在扶贫开发中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增强林草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为平台,打好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沙化土地封禁造林、退化林分修复治理、林草资源和湿地资源保护整体战,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管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完备的林草生态体系。主动融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培育和壮大林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构建比较发达的林草产业体系。

  (二)发展思路

  以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围绕“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 ”的总体思路,以“一圈二区三路四山五灌区”建设为主题,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林草产业开发为支撑,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生态承载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构建完备的全县林场生态屏障。

  (三)区域布局

  1.一圈。为“县城及周边郊区生态保护圈”。以城区周边面山绿化为重点,以主要交通干线两侧面山绿化为经纬,以城区街道、单位院落绿化为点缀。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彩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置,加大城区及周边通道、公园、面山、河道和城市绿化力度,大力提高城区及周边区域绿化率,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

  2.二区。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区”和“防风固沙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区:该区包括靖远县南部、西部山塬区,该区域植被稀少,干旱多灾,是全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规划在该区域以生态恢复治理、封山育林为主,“十四五”期间,选择根系发达,耐旱、耐寒、耐瘠薄的文冠果、沙枣、梭梭伴生肉苁蓉作为主栽树种。同时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区:该区包括靖远县北部沙区乡镇。该区域风大沙多,有半流动和固定沙丘分布,风沙危害严重。选择耐旱树种文冠果、沙枣、梭梭伴生肉苁蓉作为该区主栽树种。同时建设过程中坚持水、田、林、路、滩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道路、渠道栽植乔木防护林带,在风沙前沿和农区外围集中连片实施封滩和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恢复更新,减少风沙危害。

  3.三带。为“乡村道路绿化带”、“铁路沿线绿化带”和“水系修复绿化带”。秉承“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的理念,从规划、投入、栽管、考核四个方面着力,对已建成的公路、铁路绿色通道两旁沿线枯死木、存在安全隐患树木进行全面清理,并选择抗旱性好的红柳、刺槐、国槐等树种进行补植补造。同时,按照中兰客专建设进度及沿线水土条件,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抗旱、抗寒、耐盐碱树种及时完成新建铁路两侧绿化。“十四五”期间,规划完成国道109线、省道247线等主要公路干线枯死木清理、补植补造,初步建成公路绿化网络带。以水系堤坝保护修复、环境综合治理区域为重点,对黄河、祖厉河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修复。新建湿地公园1个,打造黄河南岸平堡至三滩大桥段黄河湿地休闲观光景观带1条,通过退耕还湿、盐碱化土地复湿等措施,到“十四五末”,恢复湿地面积2000公顷,全县湿地面积不低于5500公顷,湿地保护率超过80%。

  4.四山。为哈思山林区、小坪山林区、屈吴山林区及法泉寺林区生态建设、保护修复。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管护,积极开展林缘区造林,逐年扩大有林地面积。

  5.五灌区。为沿黄河灌区、兴电灌区、双永灌区、靖会灌区、刘川灌区。充分发挥灌区农业优势,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以枸杞、大枣、苹果、桃、梨等产业为基础,全面落实“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减化肥、减农药、调密度、增施有机肥”的“三改两减一调一增”技术措施,提高全县特色经济林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将农田林网恢复与经济林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检查,按照“谁造林、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逐步恢复灌区农田林网。

  (四)建设目标

  “十四五”末﹙2025年﹚,全县规划完成人工造林8666.67公顷,规划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46666.67公顷,新增特色林果种植面积3333.33公顷,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10000公顷,林业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天保工程、国家级公益林保护进一步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体系初具雏形,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草产业优势明显,人居环境适宜合理。

  (五)重大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县林草建设的重大任务是规划完成造林作业面积4200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666.67公顷,封山育林6666.67公顷,退化林分修复13333.33公顷,森林抚育13333.33公顷。草原生态修复治规划完成工程建设面积46666.67公顷,其中轮牧围栏13333.33公顷;改良退化草原13333.33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基地13333.33公顷;治理毒害草退化草原6666.67公顷。全县天然林、公益林面积得到有效管护。按工程分分为:退耕还林(草)工程规划完成退耕地造林6666.67公顷;继续加强34.57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69.98万亩国家级公益林资源保护工作;规划新建枸杞、苹果、大枣、香水梨、文冠果等特色优势林果产业标准化林果基地3333.33公顷,规划完成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10000公顷。

  (六)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全县林业建设规划完成以下2大类12项重点建设项目。

  第一大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项目规划完成工程建设6666.67公顷,其中在北部石门、双龙、兴隆、永新、北滩、东升、五合、靖安乡等八个乡镇的干旱及半干旱山区,以柠条、山杏、沙枣、文冠果、紫花苜蓿、红豆草等抗旱树种草种营造水源涵养生态经济型防护林3333.33公顷;在南部若笠、乌兰、大芦、高湾等四个乡镇的干旱及半干旱山区,以沙枣、紫穗槐、文冠果、柠条、梭梭伴生肉苁蓉紫花苜蓿、红豆草等抗旱树种草种营造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3333.33公顷。在确保生态目标,确保工程质量,确保群众生计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高效的治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有效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增加森林面积,提高退耕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规划完成投资1.42亿元。

  2.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项目规划完成工程建设37333.33公顷,其中在黄河流域面山完成人工造林3333.33公顷,封山育林3333.33公顷,修建10万方蓄水池5座,配套滴灌供水系统3333.33公顷,新建加压泵房10座,机电设备安装10台套,安装200KVA变压器10台,架设输电线路50km,管护站1000平方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完成人工造林666.67公顷,封山育林3333.33公顷;完成退化林修复13333.33公顷;完成森林抚育13333.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0000公顷,中林抚育面积3333.33公顷)。规划完成投资6.9亿元。

  3.黄河流域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项目规划完成工程建设46666.67公顷,其中轮牧围栏13333.33公顷;改良退化草原13333.33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基地13333.33公顷;治理毒害草退化草原6666.67公顷。在项目实施中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总体要求,安排草原退化严重的区域(若笠乡、高湾镇、大芦镇、靖安乡、五合镇、东升镇、北滩镇、刘川镇)及生态重点区(石门乡、兴隆乡、双龙镇、永新乡)等区域,严格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毒杂草防治、建后管理等综合措施,促进天然草原治理与修复。针对不同退化程度和可观条件,因地制宜实施浅耕免耕种草和飞播种草,增加优质牧草种类和比例。探索林草结合、草灌结合等方式,提高退化草原生产力和利用效率,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从总体上遏制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坚持草原生态恢复与畜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良性生态系统,促进草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4.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

  在项目建设一方面要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修复典型生态系统为目标,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功能,建立健全野生动物、防火、防虫监测系统,修建通管护站及林区防火道路,配置相应的防火、防虫器材,提高保护水平,坚决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捕猎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继续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执法检查和专项行动:另一方面在沿黄河湿地鸟类迁栖的北湾、平堡、乌兰、东湾、糜滩、三滩、石门、兴隆、双龙九乡镇设立乡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进行季节性撒食、鸟类救助、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等;设立鸟类保护基金,补偿保护鸟类对农作物的破坏;建设鸟类迁栖地水源保护及污染治理工程;开展野生鸟类监测;逐步恢复哈思山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进行次生林改造,促使森林生态系统顺向发展;进行保水、增雨、改土治理试验,恢复裸露地植被数量和种类,促进全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完成投资1亿元。

  5.黄河流域林草天然资源保护项目

  层层落实全县100万亩国家级天保林、公益林管护责任,使破坏林地案件明显减少,天然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生态资源自然恢复能力明显提高;逐步采用高科技巡护手段,努力实现基层管护工作科技化,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管护制度,建立管护绩效考核和奖罚制度,以制度管人;严格按照《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合理有效使用管护资金,提高管护人员工资性收入,保障管护人员五项社会保险缴纳,管护人员社会保障水平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水平。完成投资8600万元。

  第二大类:黄河流域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

  1.黄河流域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项目

  规划新建枸杞、苹果、大枣、香水梨、文冠果等特色优势林果产业基地3333.33公顷,其中:在若笠、五合、东升、靖安、北滩等乡镇的干旱半干旱山区栽植文冠果2133.33公顷;在兴电、刘川、双永三个高扬程灌区栽植枸杞666.66公顷;在沿黄灌区栽植大枣200公顷,苹果200公顷,香水梨133.33公顷。同时,全面落实以“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减化肥、减农药、调密度、增施有机肥”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两减一调一增”技术措施,规划完成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10000公顷,其中枸杞6000公顷,苹果333.33公顷,大枣333.33公顷,文冠果3333.33公顷。规划投资2亿元。

  2.黄河流域特色林果产业加工、贮藏、流通项目

  项目规划建设以靖远小口大枣、枸杞、文冠果、肉苁蓉、牧草等为原料的林草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及文冠果科研机构5家,年加工林草产品15000吨以上;在石门、东升、五合、乌兰等乡镇建立林草产品交易市场5处、林草产品保鲜库5座,拓宽林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规划投资7亿元。

  3.黄河流域特色林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规划建设乡镇林草服务中心5个,提高林草产业发展服务质量。规划建立县级首席林技推广专家、科技特派员、林技指导员及乡镇责任林技员为主体的责任林技推广制,形成县级首席推广专家、科技特派员为龙头,林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林技员为骨干,农民技术带头人和社会化林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特色林业产业项目等为依托,以标准化栽培管理为主要内容,举办以林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级各类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1.5万人次以上, 着力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乡土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真正解决林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度。规划投资1000万元,其中,乡镇林草服务中心投资500万元,实用技术培训等投资500万元。

  4.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一是发展林药种植1333.33公顷,每年在若笠乡发展梭梭肉苁蓉种植66.67公顷,甘草种植33.33公顷,在永新乡种植红花、甘草、党参、黄芪共计66.67公顷,东升镇发展甘草种植33.33公顷,靖安乡发展板蓝根、甘草、黄芪种植共66.67公顷。同时积极做好与制药企业对接工作,吸引制药企业主动投资,引导形成订单种植和“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林下种植。规划发展大蒜、胡麻、小杂粮等林下套种经济作物900公顷,发展林下种植紫花苜蓿、三叶草等牧草1333.33公顷。三是林下养殖。规划发展放养土鸡、贵妃鸡等禽类动物12万羽。发展羔羊养殖2.75万只,同时依据各地养殖规模及养殖品种,积极做好与肉产品加工企业交流合作,通过科学的指导,不断提高林农养殖水平,鼓励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生回收,让养殖户吃上“定心丸”,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林农收入。规划完成投资1400万元。

  5.乡镇木材市场建设项目

  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项目规划 “十四五”期间建设乌兰镇、东湾镇、大芦乡、北湾镇、刘川乡、永新乡、北滩乡、五合乡8处功能完善的乡级木材市场,市场分为木材交易区、木材加工区和旧木材交易区三个区域,达到监管便利、交易规范的目的。规划完成投资2000万元。

  6.生态文化康氧旅游综合项目

  以全县现有文冠果基地为基础,在五合、东升构建集养老、养生、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文冠果旅游基地,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配套修建道路、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规划投入资金12亿元。

  7.文旅休闲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规划种植文冠果树2万亩,新建文冠果茶叶生产车间2000平方米,文冠果食用油提炼车间4000平方米,文冠果晾晒棚20000平方米;库房3000平方米;配套建设研发中心1500平方米,购置设备230台套;办公及员工宿舍2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8000平方米;农耕文化博物馆1000平方米;农耕体验500亩;休闲娱乐区2000平方米;餐饮住宿区3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20000平方米;厨房、卫生间等公共设施1500平方米;道路硬化20公里;场地硬化5000平方米,规划投入资金3.178亿元。

  (七)资金概算

  1.估算依据

  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对退耕还林(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公益林补尝等国家林草重点工程进行投资估算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及当地市场有关现行标准对全县“十四五”林草建设项目所需投资进行估算。

  2.投资估算

  经估算,全县“十四五”林业建设按规划完成2大类12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共需总投资36.998亿元,按项目分别估算投资,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投资14200万元;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投资69000万元;黄河流域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投资22000万元;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投资10000万元;黄河流域林草天然资源保护项目投资8600万元;黄河流域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投资20000万元;黄河流域特色林果产业加工、贮藏、流通项目投资70000万元;黄河流域特色林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林下经济发展示范项目投资1400万元;乡镇木材市场建设投资2000万元;生态文化康氧旅游综合项目投资12亿元;文旅休闲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178亿元。

  3.投资来源

  全县“十四五”林草建设按规划完成总投资36.998亿元,规划申请中央财政投资36.998亿元。

  (八)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县委、县政府将林草工作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森林资源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双增长的考核机制。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林草发展。强化林草行政管理体系,加强乡级林草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林草管理体系和基层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乡镇林业工作站的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作用。

  乡镇政府对本地林草工作全面负责,对林草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纳入乡镇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林草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林草部门要对全县林草工程建设情况定期检查,定期通报,确保规划、任务、资金、责任、成效“五落实”。建立重大毁林草案件、违规使用资金案件和森林、草原火灾事故、林业有害生物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2.扩宽筹资渠道,增加林草建设投入

  县乡政府根据林草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林草建设投入的总体水平,增加资金规模,以保证重点工程造林、林木良种繁育、公益林建设、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各项支出。落实国家和省重点林草项目的配套资金和管理费用。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建立和实施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紧紧围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抓住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多方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在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扶贫、以工代赈项目中增加林业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入,交通、铁路、城建、水利等相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各机关单位、住宅小区的绿化,其中国家规定的绿色通道建设范围的交通、水利工程,要将造林绿化地及绿化费用列入工程规划中,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城建工程必须要有绿化规划设计和专项资金安排。工矿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收取育林费,专项用于本系统或单位植树造林。

  根据“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办法”,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符合信贷政策的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企业实行中长期信贷扶持政策。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从事生态旅游经营者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所有权或林地使用权抵押申请银行贷款。对纳入国家政策性贷款的林果重点加工项目和果品、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县财政可视财力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意引进资源、良种、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努力提升林草对外开放水平。

  3.深化林草体制改革,扩大林业对外合作与交流

  深化林草改革是推动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四五”期间,以林草科技体制改革、森林分类经营改革、国有林场(圃)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以及对非公有制林草发展的扶持为重点,大力推动林草改革。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草,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草。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草开发,从事林草建设。认真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草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加快推进森林、林木、林地和草原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确保林地用途不变的基础上,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森林、林木、林地和草原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森林、林木、林地和草原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积极培育和规范活立木市场,促进林木合理流转。坚决防止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乱砍滥伐、改变林地用途、改变公益林性质和公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进一步优化投资、建设环境,努力扩大我县林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造林和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带动全县林业产业升级。

  4.坚持依法治林,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严格森林、野生动物和林草地资源的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草原、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林草稽查队伍,强化林草行政执法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严格实行森林、草原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切实搞好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强化检疫执法,坚决控制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合理安排林草发展用地,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随意将林草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或其它用地。不断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经营加工管理,规范木材市场经营秩序。

  5.加强林业科技教育工作,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科技创新是实现林草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势战略,推动林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林草科学研究,加快林木良种选育、抗旱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退化草原修复、主要林果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抓好林草科学数据库和林草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林草资源信息化管理,增加林草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在林草发展中的贡献率。做好培养、吸收和使用人才的各项工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吸引科技人才和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加强林草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林草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到林草重点工程建设与林草技术推广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搞好林草教育和人才培训,加强对县乡林业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林农的培训,全面提高林草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6.规范工程管理,提高建设质量

  把提高生态工程质量作为今后林草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严格规范重点林草工程管理,全面提高林草建设面积核实率、成活率和保存率。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在生产任务和资金分配、施工、物资采购等环节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全面落实“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实行奖罚”的管理制度。实行部门监督、专业队伍和群众共同参与的抚育管护机制,加强林地管护。要进一步完善全县工程造林定期检查,情况通报,限期整改的管理制度,对重大质量事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附:靖远县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项目汇总表

  

        靖远县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项目汇总表
          单位:亿元  
序号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预算(中央财政资金) 备注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 黄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 完成全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666.67公顷的建设,退耕还草2000公顷的建设。 1.42  
2 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项目规划完成工程建设37333.33公顷,其中在黄河流域面山完成人工造林3333.33公顷(配套水利设施),封山育林3333.33公顷;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完成人工造林666.67公顷,封山育林3333.33公顷;完成退化林修复13333.33公顷;完成森林抚育13333.33公顷。 6.9  
3 黄河流域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规划完成工程建设46666.67公顷,其中轮牧围栏13333.33公顷;改良退化草原13333.33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基地13333.33公顷;治理毒害草退化草原6666.67公顷。 2.2  
4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项目 新建1个黄河湿地公园,打造黄河湿地休闲景观带;通过退耕还湿、盐碱化土地复湿等措施,恢复湿地面积2000公顷,全县湿地保护面积不低于5500公顷。 2  
5 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防火、防虫监测系统,修建通管护站及林区防火道路,配置相应的防火、防虫器材;在沿黄河湿地鸟类迁栖的北湾、平堡、乌兰、东湾、糜滩、三滩、石门、兴隆、双龙九乡镇设立乡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进行季节性撒食、鸟类救助、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等;设立鸟类保护基金。 1  
6 黄河流域林草天然资源保护项目 落实全县100万亩国家级天保林、公益林管护责任。 0.86  
2 黄河流域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 1 黄河流域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项目 规划新建枸杞、苹果、大枣、香水梨、文冠果等特色优势林果产业基地3333.33公顷;规划完成低产低效经济林改造10000公顷。 2  
2 黄河流域特色林果产业加工、贮藏、流通项目 规划建设以靖远小口大枣、枸杞、文冠果、肉苁蓉、牧草等为原料的林草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在石门、东升、五合、乌兰等乡镇建立林草产品交易市场5处、林草产品保鲜库5座。 5  
3 黄河流域特色林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规划建设乡镇林草服务中心5个,培训林农和基层技术人员1.5万人次以上。 0.1  
4 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发展林药种植1333.33公顷;发展大蒜、胡麻、小杂粮等林下套种经济作物900公顷,发展林下种植紫花苜蓿、三叶草等牧草1333.33公顷;发展放养土鸡、贵妃鸡等禽类动物12万羽。发展羔羊养殖2.75万只。 0.14  
5 乡镇木材市场建设项目 建设乌兰镇、东湾镇、大芦乡、北湾镇、刘川乡、永新乡、北滩乡、五合乡8处功能完善的乡级木材市场。 0.2  
6 生态文化康氧旅游综合项目 构建集养老、养生、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文冠果旅游基地,配套修建道路、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 12  
合计   33.82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