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2101391301xj/2024-00028 生成日期: 2024-03-27
文       号: 关键字: 酒精,药物,乙醇,酒,酒驾
所属机构: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机构:
酒驾“新国标”实施,开车前别碰这些药和食物
信息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3-27 08:58
浏览次数:

更加严格的酒驾新国标已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不过,有些时候不喝酒也会带来“酒驾”的假象。今天,咱们就来盘点那些容易在短时间内“被酒驾”的药物和食物。

为啥药里要添加酒精?

“被酒驾”最著名的药物,当属藿香正气水。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不难发现“本品含乙醇(酒精)40%-50%”且“服药后不得从事驾驶、高空作业、机械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曾有测试,服用10毫升藿香正气水后立即用酒精检测仪吹气检测,酒精浓度为572毫克/100毫升,远超醉驾标准;10分钟后再次检测,为35毫克/100毫升,15分钟后为13毫克/100毫升,才基本正常。

为什么有些药里会含酒精呢?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这里的酒精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起到增加药物溶解度及稳定性的作用,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其效力。诸如中草药药酒、口服液、糖浆剂、酊剂、流浸膏剂、气/喷雾剂、搽剂以及注射液类药品中都含有不同比例的酒精成分。

当然,大部分药物溶剂的乙醇含量很少,不影响正常驾驶。

这12类药物都含酒精

以下药剂里的酒精含量不尽相同,其中当属酒剂和酊剂中的含量最高(乙醇含量可高达40%-88%),且其药品说明书中都标注吃药后不能开车。口服液、糖浆和注射液、喷雾剂、外用制剂中酒精含量较低,按照规定剂量服用,一般不会被认定为酒驾。如“被酒驾”也不必担心,应和交警交代清楚自己服用过的药物再做进一步确认。

酒剂。酒剂又名药酒。《黄帝内经》有“汤液醪醴论篇”,“醪醴”即药酒,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酒能行气通络,散寒,故祛风活血、止痛散瘀等方剂常制成酒剂。常见的有:胡蜂酒、国公酒、舒筋活络酒、寄生追风酒、三两半药酒、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等。

口服液。是在中药汤剂基础上发展来的,将煎液浓缩后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目的是除去杂质。常用的口服液有四物合剂、玉屏风口服液、左卡尼汀口服溶液、地高辛口服溶液、麦角隐亭咖啡因口服液、清脑复神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含甘草流浸膏和复方樟脑酊)等。

糖浆剂。指含有原料药的浓蔗糖水溶液,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甘油等,可以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味或其他不良气味,深受儿童欢迎。常用的有感冒止咳糖浆(含甘草流浸膏和橙皮酊)、川贝枇杷糖浆、养阴清肺糖浆、消咳喘糖浆、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糖浆、复方氨酚美沙糖浆、人参蜂王浆等。

酊剂。是把原料药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常见的有藿香正气水、十滴水、骨痛灵酊、消肿止痛酊、祛伤消肿酊、烧伤灵酊、筋痛消酊、复方樟脑酊、颠茄酊、姜酊、远志酊、碘酊、正骨水等。

流浸膏剂。大多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常见的有颠茄流浸膏、浙贝流浸膏、姜流浸膏、远志流浸膏、当归流浸膏、甘草流浸膏、大黄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等。

气/喷雾剂。常见的有麝香祛痛气雾剂、宽胸气雾剂、硝酸异山梨酯喷雾剂等。

搽剂。药物用乙醇、油或其他适宜溶剂制成的供无破损患处揉擦用的液体制剂。如:姜黄消痤搽剂、骨友灵搽剂、麝香舒活搽剂、麝香祛痛搽剂、癣宁搽剂、酮洛芬搽剂、正骨水、甘油醇溶液等。

注射液。一些注射液里也含有酒精。比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尼莫地平注射液等用于心血管的药物,阿奇霉素注射液抗菌药物,他克莫司注射液等免疫抑制剂,依托泊苷注射液等抗肿瘤药物,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等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等用于麻醉的药物,地西泮注射液等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涂膜剂。疏痛安涂膜剂的乙醇量为42%-52%。

酏剂。地高辛酏剂等。

醑剂。樟脑醑、亚硝酸乙酯醑等。

其他。甘油醇溶液、盐酸萘替芬溶液、复方水杨酸溶液、硼砂甘油钾溶液、甲醛溶液、欧龙马滴剂、祛痰合剂等。

教你快速鉴别“涉酒”药

如何快速鉴别药物是否含酒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成分”中含有樟脑、冰片、××流浸膏等的溶液型药物,有“乙醇”“酊剂”“流浸膏”“酏剂”“醑剂”等字样,有“对酒精(乙醇)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等提示的,多含有酒精,要给予重视。如不易鉴别,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谨慎起见,吃了“涉酒”药品不要立即开车,最好休息半小时以上。可适当多喝水,加速代谢,或者喝杯橙汁,橙汁中的果糖能使酒精代谢加速。

平时饮酒易醉的人士,更要警惕安全性!为防患于未然,应尽量选择不含酒精的药品。如果是职业驾驶人,在就医时一定要告知医生,请医生尽量避免使用影响驾驶的药物。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如果在“副作用与禁忌”中出现“可见嗜睡、困倦,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等字样,则服药期间不宜驾车,遵循“开车不服药,服药不开车”的原则。

吃这些食物,易“被酒驾”

吃了荔枝,榴莲、菠萝蜜、龙眼、葡萄干、杨梅等糖分较高的水果,有可能被“酒驾”。

这类水果含糖量高,果皮坚硬封闭性较好,它们被采摘后,光合作用急剧减小,果实内部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将自身的糖分转化为乙醇(酒精)和二氧化碳。且越成熟,放置的时间越久,乙醇含量越高,吃后酒精就会残留在口腔里。

除了水果,开车前吃这些食物也有可能“被酒驾”——

腐乳、酒酿等发酵食物。日常的发酵类食品,其制作过程或者发酵后会有酒精,食用后也容易“中招”。酒糟类食品就是一类引起假性酒驾的“元凶”,比如醉蟹、啤酒鸭、甜酒、酒酿圆子、豆腐乳等。

糕点类点心食物。很多小伙伴经常吃提拉米苏、蛋黄派、瑞士卷、酒心巧克力这类小点心,其实吃完这些东西再开车是很容易被查出饮酒驾驶的,因为它们大多含有酒精的成分。

开车前吃过上述食物怎么办?

◆休息15-30分钟后再开车。开车前可先用清水漱口。

◆如果因食用上述食物被误查酒驾,可向交警提出10分钟后重测,一般口腔内酒精成分都会自然消散,吹气数值会猛降至安全值内或者归零。

◆也可向警察提出进行抽血化验,检查血液中酒精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食用含酒精类食品和饮酒不是一回事。真正的酒后驾驶,几分钟后检测不但不会降低酒精值相反还有可能升高,所以不要心存侥幸。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