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2101391301xj/2024-00022 | 生成日期: | 2024-01-22 |
文 号: | 关键字: | 网络,谣言,信息,规定,事实 | |
所属机构: | 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机构: |
散布网络谣言要承担哪些责任? | |
信息来源:靖远县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1-22 09:12
浏览次数:
|
|
|
|
动动手指,立即评论 点点屏幕,马上转发 遇事不要慌,发个朋友圈 在这个全民自媒体时代 造谣成本低,网络影响坏 什么是谣言?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 制造传播谣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方面,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的,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二、行政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若散布谣言,公安机关可以依据上述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派出所会依据规定,用传唤证对行为人进行传唤、查证、处罚。 三、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21号)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不造谣 不信谣 不传谣倡议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图好玩编个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不是小事!更加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故意编造。 面对偶发性事件,坚决不做谣言的“制作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偶发性事件,不要在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凭借想象,用夸张、联想等方式,通过网络编辑散发信息。 面对未证实的信息,坚决不做谣言的“编辑器”。在微信组群、朋友圈或其他网络媒体上,看到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不要自认了解情况,先入为主,根据自己的片面了解或道听途说,进行二次编辑和转发。 面对互联网流言,坚决不做谣言的“快递员”。谣言的扩大在于转发。发现已被证实的谣言或疑似谣言,任何人都不得继续转发,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对身边出现的谣言,要积极劝解,距离生活较远的,做到不评论,不转发,不给谣言留下任何生存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