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深刻认识加强排污口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第二至第六部分,分别明确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答
入河入海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是流域、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节点。加强和规范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具有重要作用。
答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新成就。一是多元社会保障不断加强。
答
《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为此,《实施方案》从四个方面部署了重点工作。
答
《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实施方案》提出,在全面摸清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底数的基础上,马上规划部署,抓紧健全适应更新改造需要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开展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彻底消除安全隐患。2022年抓紧启动实施一批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到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市管道包括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是件重要工程,要马上规划部署实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
答
实施以工代赈的建设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范围,可以概括为“瞄准一个重点、聚焦七大领域”。“一个重点”,即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对于这类项目,要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
答
以工代赈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能为群众特别是农民工、脱贫人口等规模性提供务工岗位,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创造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
答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重点部署了四项任务:一是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二是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三是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四是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
答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级、多类主体、多种维度。不同对象、不同用途的碳排放核算边界和方法也不同。为了保证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始终服务“双碳”工作大局,必须用统一的规范在“不同”中实现统计核算体系的指向明确、导向一致、权责清晰、程序规范。
答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出相应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明确要求。为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经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以三部门名义印发。
答
事实上,发展要素涵盖的就是支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顺利实施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就是供给侧的支撑,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此次《规划》单独设立要素支撑体系一章,原因是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持续加大发展要素的支撑,要素数量、结构、质量都要实现升级,要素之间还要形成高效协同的作用机制,才能推动事业发展和服务完善,才能更好对接需求端的升级,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服务需求。
答
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作出重要工作指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十四五”规划《纲要》都对环境基础设施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要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答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充分考虑现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工作基础上,提出到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加快补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短板弱项,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到2030年,基本建立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的总体目标。同时明确了到2025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立方米/日,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新增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等具体目标。
答
一是朝着“老年人哪里多、我们就把养老服务机构办在哪”的方向,优化设施布局。大力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基本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构建城市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健全农村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二是朝着“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方向,创新服务形式。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家庭养老床位、老年餐桌、互助幸福院、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巡访关爱、适老化改造等比较成熟的新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养老顾问、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等新型服务,惠及更多居家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