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类别主要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指南、领导介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文件、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年报、依申请公开、部门乡镇信息公开8个类别。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包括:履职依据、机关简介、规划动态、人事任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统计信息、政府采购、收费目录、基层政府信息公开、其他法定信息12个类别。其中基层政务信息公开包括:教育信息、扶贫开发、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就业创业、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征地拆迁、户籍管理、住房保障、涉农政策、城乡规划、预算决算、重大项目建设、市政设施、税收管理、公共法律服务、养老服务、救灾领域、综合执法23个类别。其他法定信息包括政府工作报告、政策解读、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回应关切、双随机一公开、自然资源、产品质量、交通运输、知识产权、消费者维权、社会组织、社会信用、价格收费、新闻发布、医保信息、督查检查、社会民生、新产业、新动能、科技管理、社会福利、应急信息、“六稳”和“六保”、涉企优惠政策25个类别。
政府信息主要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平台、新闻媒体、两馆一中心等便民渠道公开。在政府门户网站首页设置了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依申请公开、政府文件、规范性文件、规划动态、统计信息、专题专栏栏目,发布各类政务信息。
梳理权责清单,机构职能目录并公开。全面梳理全县各乡镇、各部门依法行使的行政权力和依法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责,更新完善权责清单并公开。截至目前,省、市、县、乡梳理的46同正在梳理中。
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目录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对照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试点领域标准指引和标准目录,编制完成本单位、本乡镇两级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25项,在县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集中发布。
构建基层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明确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事项范围、参与方式、参与渠道,并向社会公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广泛知晓的公共政策措施、公共建设项目,实地走访、书面征求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问卷调查、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扩大公众参与度,提高决策透明度。
推进重点信息集中统一发布。配合推行惠企政策“不来即享”,加强全县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等重点信息的管理,摸清底数,建立清单,推进重点信息集中统一发布。
系统梳理制发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及时立改废,集中统一对外公开并动态更新,初步解决底数不清、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文件,全部作为重要政策文件,持续加大政策解读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围绕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举措及成效,围绕全县稳企业保就业、增强发展新动能、扩内需促消费、脱贫攻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任务,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充分阐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长期向好态势,释放更多积极信号,有效提振市场信心。确保政策资金流向、使用公开透明。
丰富重要政策文件解读形式。按照“谁起草、谁解读,应解读、尽解读”的原则,落实公文与解读方案、解读材料同步组织、同步审签、同步部署的“三同步”要求,采用视频、图解、问答等呈现方式,丰富解读形式,提高解读质量。上半年度共发布政策解读相关信息9条。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务信息公开
积极推行“独任登记制”,将“一审一核”改为“审核合一”,由独任登记人员一人办结,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目标,企业设立、变更(备案)、注销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能办结的当场办结,能发照的当场发照,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
严格落实 “不来即享”政策兑现机制,将“不来即享”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政策协同推进,督促各相关部门从与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抓起,不断优化流程、精简环节。
围绕突发事件应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公开
及时准确发布疫情信息。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疫情信息发布工作,依法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让公众实时了解最新疫情动态和应对处置工作进展。
融合各类疫情信息发布渠道。有效运用新闻发布会、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和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解读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密切关注涉及疫情的舆情动态。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公开。做好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妥善办理涉及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围绕落实新修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制度执行
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属性确定和发布机制。建立并完善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开属性确定和发布制度,遵循“依法、及时、高效、准确”原则,在公文类政府信息产生过程中同步确定其公开属性。
加强主动公开文件上网发布。落实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新要求。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工作。
全面开展“三集中三到位”(“三集中”: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
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和监管。
推进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融通发展。强化网络安全责任。开展检测评估和安全建设,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不断完善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等安全防护措施,加强日常巡检和监测,发现问题或出现突发情况要及时妥善处理,确保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安全、稳定、高效运行。